潘虹 劉德
[摘要]本文從分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入手,通過打造“互聯網+”教育平臺、“互聯網+”學習空間、弘揚“互聯網+”自學精神、開創“互聯網+”輿論陣地、加強“互聯網+”隊伍力量等方式,構建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為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
“互聯網+”不僅意味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演進的新形態,也意味著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逐步形成演進。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互聯網+”范式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知識社會創新2.0模式也逐漸進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視野,“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應時而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互聯網+”要順勢而為,勇“網”直前,通過“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達到思想教育的最佳標準。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近況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對匱乏
目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這一教育方法已逐漸顯示出與當今的高效教育模式之間的沖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滯后于當今時代的經濟、科技的發展水平,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一方面,在進行課上思想政治教學時,因為教學空間、教學目標、教師自身素質的限制,教師授課的內容往往無法脫離書本并禁錮于書本知識,延展性不強,缺乏對各種理論的來源脈絡的明晰講授和對各種思想的宏觀對比,學生所學習的理論較為獨立、抽象,自己難以形成縝密的空間結構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理論課中較少涉及當今社會生活的內容,教育信息缺乏即時性,這導致思想教育不能與經濟、政治同步發展,無法實現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學生接受的信息不充分,學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
(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載體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于依賴課堂載體,沒能將正確的理念合理自覺融人到自身的進修和工作當中,沒有起到以學校綱要和活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示范作用。除理論課外,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取講座或設計板報宣傳等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應用的日益廣泛,這一模式已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滯后
互聯網快速的發展改變了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傾向、生活方式,也為教師的工作、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大的教育平臺。但從目前各高校的教育形態來看,由于網絡是把雙刃劍,某些教師望“網”卻步,反感這種新興的互聯網媒體技術,導致教學模式、教育理念、教育信息不能即時更新。部分教育工作者很少能夠注意靈活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及蘊含的有效方法,缺乏將當下的時政熱點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能力。而且有些教育工作者趨從于已定的心理暗示、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的慣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新媒體運用不佳,像鴕鳥一樣望“網”卻步。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創新精神,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會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不能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在互聯網信息異常發達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一行為無異于“自殺”,不順勢而動,必然難以在競爭中“長風破浪,直濟滄海”。
二、構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意義
(一)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整合共享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全球分散的知識、活動信息、新聞素材、規章制度等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境內外之間和國內外高校之間的信息資訊共享和教學交流合作。通過整合共享的資源,高??山ㄔO信息量龐大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在設計思想政治教學計劃和教育活動計劃時,能夠依據全面而有序的教育信息數據庫進行合理修改。通過綜合、統一利用現有的教育信息資源豐富教師授課的內容,讓教師不再局限于書本的理論知識,減少照本宣科的可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學習。同時,通過“互聯網+”為每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信息平臺,定制個性化教學內容和模式,在課堂外拉近學生和教育者的距離,通過網絡平臺“零距離”、無時限的溝通模式,既讓教育工作者體會到網絡的積極作用,也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眾即時反饋
學生和教師通過互聯網獲取的信息是等量的,但學生與教師的教育程度、社會經驗、思想觀念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教師和學生對信息分析獲取的傾向性也極為不同。教師傾向的新聞類、教育類、方法類等信息與學生傾向的交流工具類、娛樂類、時尚類、消費類等信息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必然存在“代溝”,通過“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學生能夠及時反饋所想所悟,教師能夠即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波動,對學生的思想異動有所警惕,并且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實現教育的即時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產生輕生等偏激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構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一場前所未有的“互聯網+”大風正在席卷中國。隨著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相互融合,互聯網的應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維方式。但是,“觸網行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順勢而動,深入探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新范式的方式方法。
(一)打造“互聯網+”教育平臺
打造“互聯網+”教育平臺,可以讓教師和學生有一個高效的教育平臺。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前瞻性和廣泛性,教師應站在一個能夠把握科技創新時代脈搏的高度,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主動發揮“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進步因素和教育價值。針對學生特點,設計微課、慕課等網絡教育課堂,通過微信、各種APP應用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實現對計算機應用的積極引導和網上教育平臺的主動營造。高校在舉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講座,舉行以優秀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征文、演講比賽、常識競賽、辯論比賽等活動時,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各類教育活動的宣傳、參與、評選、表彰等各個環節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模式吸引學生廣泛參與。
(二)創建“互聯網+”學習空間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現今社會,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趨勢的不斷深入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改革。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發揮“互聯網+”平臺的積極作用,給學生創建網絡學習空間,使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延展性增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為學生創建綠色的學習網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網上教學,在這個網站里隨時可以找到名校教師的講座,也可以觀看其他著名作家、演講家的演講。通過貼吧、微信平臺推送各種豐富的結合當下新聞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分析,并與其他高校的教師或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思想教育,讓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時間的運用更加靈活,保證學生能夠即時更新知識、更新思想,實現教學相長、寓教于樂。
(三)開創“互聯網+”輿論陣地
社會處于變革轉型的新時期,互聯網充斥著大量的各類信息,其中不乏思想消極、內容低俗的一些內容。學生極易被惡意向導煽動,產生偏激思想。通過開創“互聯網+”輿論陣地,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核心組成的綠色護衛隊。及時發現并有針對性地向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思想偏激言論發起強有力的反擊,讓學生在這場廝殺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理念。同時,各種思想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經過理性地思辨形成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針,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教育的發展,使學生通過思辨的過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價值上升到另一個新高度。
(四)加強“互聯網+”隊伍力量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全面分析互聯網所帶來的信息的能力,要積極變換教育思想,主動參與并進入網絡生活,極力適應互聯網這一全新的教育進修環境,在實踐中快速探索出順應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教育模式。同時,教師應該提升自我素養,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我學習,從互聯網中獲得豐富自身修養的知識,并學會網絡話語體系,以便在工作中能夠使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說話方式及時有效地傳遞正確的觀念和文化,通過網絡環境中的有效溝通,強化教育的實際效果。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