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
【摘要】尊重學生是每個教師的職責,在教學中遵循尊重的教學原則,對教學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尊重 和諧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38-01
過去的教學,教師課堂“滿堂灌”現象特別明顯,這種教學方式壓制了學生個性和思維。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尊重學生課堂的合作方式,尊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對開放學生思維,提高語文教學成績有很大的好處。
尊重,是人際長河中避免觸礁的一個調和劑。在學校里,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教育我們的學生要懂得尊重自己,學會尊重別人。那是因為我們都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在成長中學會做人,期望他們能在和諧的關系中感受溫暖,從而得到美的愉悅和收獲。
對學生是如此,那么我們的教師又該如何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尊重理念呢?我認為,我們只有學會規范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學會在與學生相處中尊重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并由此做出了楷范,我們才能營造得出和諧的教與學氛圍,才能在和諧的的氛圍開展好我們的各項工作。
本著這個理念,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著我的一些教學實踐:
一、尊重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思考。我們知道,一個班級的學生素質和能力不可能全部相同,他們有的思維靈活、有的反應遲緩;有的個性開朗,有的十分內斂;有的表達流暢,有的不善于表達;有的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欲望,有的則對學習喪失了興趣……面對這種情況,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顯得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學《傷仲永》一文中,大部分的學生對仲永父親的“不使學”持反對意見,認為令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結果就是仲永的父親造成的。而當我肯定了班級大部分學生的這個認識的時候,有個學生卻舉起了手。于是我微笑著給了他回答的機會,并認真地傾聽了他的見解。只見他說道:“老師,我認為仲永的悲劇與“邑人”也有責任。正是因為他們的吹捧、趨炎附勢,才使方仲永和他父親飄飄然,不知其所以然,才會忙于賺錢而不學習。如果邑人不這樣做,方仲永的父親就不會“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了”。聽了這個學生的精辟回答,我不禁為這個學生的理解而感到震撼,也為自己能適時地做個認真的傾聽者而感到慶幸,如果不是這個學生,我可能會執拗于我們的傳統認識、執拗于我們對文本的膚淺體會而缺乏對文本較為深度的認識和思考。學生的能力確實讓我始料不及!由此使我深深地感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反應,尊重他們的理解,作為我們的語文老師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二、是尊重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合作方式。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喜歡以自己的安排來構建學生的學習方式,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建議學生“前后座位的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種方式開展了一段時間后,學生沒有了新鮮感,隨后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而令合作沒有實效。加之部分學生由于在合作過程中沒有找到他們喜歡的合作伙伴,所以對老師的要求落實得并不是很認真。后來,有些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喜歡和誰合作”“老師,我認為多個人多個力量,想六個人來一起合作行不行?”“老師,我們可以走動自己的座位找合作伙伴嗎?”,對于學生的這些要求,我開始還擔心課堂會不會因為過于“開放”而無法收束。后來才發覺,只要我們的老師在教學管理上有我們的教學要求,比如時間限制、比如合作過程要求、比如合作結果的體現等等,課堂是不會生亂的。例如在教學《包拯》一文時,學生的合作方式是自己找伙伴來探究“包拯的每一個故事說明了包拯了什么個性?”。當時,學生有的拿著自己的凳子走到合作同伴中討論,有的是前后合作、有的是學習成績稍遜的找學習成績好點的學生尋求幫助……總之,合作方式是由學生自由組合的。在這樣的合作過程中,我在旁邊只是作一些要求和提示,學生們就很快將探究結果提煉出來了。這樣的課堂,改變了過去的拘謹和嚴肅,使學生感受到了“開放式課堂中”的合作樂趣,令課堂關系由此和諧起來。
三、尊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實踐中,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按照新課標要求來實施我們的教學,但因為學生個性能力存在差異性,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應尊重學生語文個體實踐能力的體現。同樣的一個寫作題目,在45分鐘的教學課堂里,有的學生可能會一氣呵成地完成任務,有的學生則可能絞盡腦汁都無法落筆。寫作是如此,口語交際、閱讀理解等實踐活動也同樣呈現出學生能力參差不齊的現象。對于這種情況,我認為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能操之過急,我們可以在尊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情況下,注意分析好學生的能力層次,靈活地改變我們的訓練方式,就會得到我們該要的效果。例如在要求七年級的學生寫一篇關于動物的說明文時,對于寫作能力好點的學生我要求他們的寫作數字是400字左右,要求將動物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食物、住的地方、作用等都要寫詳盡。但對于寫作能力稍遜以及一些不愿動手的學生的寫作要求則放寬很多,只是要求他們能動筆,能將他們對動物的外形以及生活習性寫出來即可,確保45分鐘的寫作課堂里每一個學生都能有事可做。這樣一來,一些原本害怕寫作的學生動手了,盡管寫得不是很好,但還是受到了我的表揚,由此信心大增。
很多的教學實踐讓我知道,尊重學生并不難,難的是我們的老師該如何擺正我們的位置,如何在尊重中思考并找到我們的良好教學策略。在重視人文思想、重視人文關懷的今天,如果我們的教師仍沒有轉變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喜好在學生面前以長者自居,高高在上的話,我想我們是無法和學生融洽的,這樣的老師是得不到學生認可和尊重的。我們只有心中裝有學生,視我們的每一個學生為朋友,尊重他們的能力,放大他們的閃光點,我們的教育教學道路才會更寬敞,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才會有希望。
參考文獻:
[1]鄧世平. 尊重的力量[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