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疾病預防和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加上人口老齡化,護理專業人才緊缺。分析麥可思的高職高專生就業數據及人才質量問題,高職院校基于就業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人才培養質量機制、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加強實訓實習條件建設、構建科學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就業 高職 護理專業 人才培養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231-02
一、提出問題
從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對護理專業人才的中長期實際需求出發,高職院校要立足本地區、服務全國,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現代護理理念,具有一定的創業創新能力及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就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麥可思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當前高職護理人才培養問題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就業率低、薪資待遇低和就業滿意度不高。
(一)高職護理就業情況
2014屆、2015屆、2016屆全國高職高專學生平均就業率分別是91.5% 、91.2%、91.5%;護理專科生就業率分別為92.6%、90.1%、90.3%,低于平均值,并低于護理本科就業率約5個百分點。
(二)薪資待遇
2016屆護理專科畢業生的薪資待遇低于全國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水平232元。
(三)就業滿意度
2016屆護理畢業生就業滿意度66%,2015屆畢業生就業滿足度64%,醫院護理中心對高職護理畢業生滿意73%。說明就業的醫療機構對畢業生滿意度較高,而畢業生對就業的單位滿意度一般。
(四)職業能力
從每年對護理畢業生調研走訪、各級醫療機構骨干人員培養發展和患者評價來看,護理專科畢業生在團隊協助精神、語言溝通表達能力、技術操作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明顯不足。
二、現狀原因分析
(一)護理專業生源質量不高
高職校護理生源充足、層次類別多(高職、中升高、五年一貫制)導致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二)高職護理辦學經驗不足
大多數高職護理學院從衛生部門的衛校護校合并到地方政府舉辦的高職或者獨立升格為專科,短期內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辦學理念影響護理專業發展。
(三)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存在問題
五年來護理行業發展迅猛,大批專業教師直接從醫學院到學校工作,缺乏臨床實踐工作經歷,也導致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教師比例偏低。
(四)崗位需求與人才培養對接不夠
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課程體系不夠優化、教學資源缺乏、教學評價制度不夠規范,校內實訓中心環境、儀器設備和仿真教學條件不足。
三、基于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對策
社會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的競爭。護理專業畢業生能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關系到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
(一)明確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要以就業為導向,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動態管理,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仁愛精神、吃苦耐勞和現代理念的護理人才。
(二)建設專兼職師資隊伍,為培養人才發揮核心作用
1.提升學歷和職稱。
中年教師要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為目的進行單科進修。青年教師通過自學、隨堂聽課、醫院臨床實踐加強專業學習,要主動獲取職業技能資格證;努力提升學歷和職稱。
2打造名師工程。
通過培養專業帶頭人、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各級名師和道德標兵來建設素質高、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隊伍。組建多種團隊(科研團隊、信息化教學比賽團隊、指導學生技能大賽團隊、互聯網+團隊),壓擔子、分任務、創品牌。
3.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聘請醫療機構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骨干到學校兼課,傳授新技術,同時對臨床實習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和實踐教學。學校對兼職教師提供外出進修機會、申請科研項目等機會,發放課酬津貼。
(三)加強學生實訓和實習條件建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1.加強實訓教學的規范管理。
投入經費,建設硬件;通過小班實訓、開放實訓室和校內(外)技能競賽成為常態化強化學生職業能力。鼓勵教師編寫護理專業技能實訓操作規程,提高實訓教學指導水平。
2.加強臨床實習教學的科學管理。
學校要成立護理實習指導工作委員會,與三甲以上醫院建設教學醫院,完成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人的護理教學及社區衛生服務教學。學生實習實行雙配置:醫院配備能力強、技術精、責任心強的臨床帶教老師,學校要安排實習基地指導老師,共同管理實習學生。
(四)加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和崗位能力
結合護理職業崗位,對內容相似或相近課程進行梳理、合并或適度拆分,構建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第一學期開設以應用寫作、職場英語、思政法律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的文化基礎課;第二學期開設專業素養課。如專業英語、護理專業禮儀、溝通技巧等公共課程,通過設置教學情景、分組討論、導入臨床典型案例等提高學生表達和溝通能力;開設職業基礎課,如人體解剖學、生理藥理學、護理基礎技術等必需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課程;第三、四學期開設職業核心課和職業拓展課,提升護理學生崗位核心專業能力、開闊視野、激發護理專業興趣。
(五)建設護理專業文化,潛移默化提高職業素養
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專業文化育人格局,以“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為抓手,開展醫護職業道德講堂、護理禮儀、素質養成教育、文化體育、藝術競賽、校友創業勵志報告和尋訪醫圣李時珍足跡等活動。
(六)探索護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體現高職人才培養特色
以發展的眼光對護理學生思想品質、人文素質、實踐能力等綜合評價。評價內容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社會認同,要由醫院、學生家長和學生共同評價人才培養效果。二是綜合評價,通過問卷調查、網絡調查、電話、走訪、校企年會、校園招聘會等了解醫院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三是第三方評價,麥可思公司每年的就業報告藍皮書充分調研,通過數據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醫院評價和社會評價綜合應用。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始終堅持就業為導向,德育為先,為區域經濟社會培養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 2016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郭月楠. 以就業為導向的新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機制研究[J].經濟學導刊,2017,(02).
作者簡介:
王瑩華(1967.10-),女,心理學教授,大學本科,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