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甲東 樊熙夢
摘 要:高校的校風校訓是經歷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知識文化積累和傳承確定的,具有諸多內涵。正確運用校風校訓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因此,學會正確運用校風校訓開展思政教育并解決相關進程中的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校風校訓 高校 思政教育
伴隨著當前社會的飛速發展,高校要想在未來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須要加快自身建設及發展。各高校沉淀下來的良好的校風校訓是其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對于教育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很大裨益。就此方面來看,它與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是值得開發和利用的有效資源。
一、校風校訓的內涵及其重要作用
通常我們所將的校訓往往是一個抽象的“可以作為高校行為規則”的經典哲理,其目的就是要使高校教育管理者能夠對教育者訓導有據、催人奮進。校訓往往言簡意賅并引經據典,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實事求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與校訓并存的校風往往指的是高校的一種風氣,是一種經過師生共同努力長期積累形成的學習和道德風氣,反應的是高校自身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對高校辦學育人、教師教學研究、學生學習探索等綜合性的概括,是一所高校品味和格調的重要標志之一。
校風校訓往往是大學生對一所大學的第一精神印象,也是其踐行自身理想信念的精神動力。校風校訓教育對于高校來說,是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是必須要傳承好并且要在新生入學后第一時間就要開展的。校風校訓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是其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康人格的培養與形成所必要的學習內容,是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必須要上好的第一課。
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目標便是育人,這與校風校訓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開展良好有序的校風校訓教育能夠促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其今后的成長成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二、現存高校校風校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當前,各高校不斷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融入校風校訓教育的相關內容,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均感同身受、立志成長成才。在取得一定教育成效的同時,我們也要不可避免的面臨一些問題。
(一)校風校訓教育的形式單一。當前的校風校訓教育多以單純的“灌輸式”教育模式為主,比如講座、報告會等,場面宏大卻收效甚微,學生往往在聽取報告的當時有強烈的共鳴,但事后往往忘得一干二凈。究其原因,這與高校組織管理者的重視程度不夠有莫大關聯。組織者往往帶有完成教學組織任務的心理去開展校風校訓教育,采用單一的宣傳教育模式組織教育活動,未能就校風校訓教育的內容及形式進行深度開發,忽視了校風校訓教育的長期性與持續性的教育特點。
(二)校風校訓教育的評價機制缺失。有調查研究指出,眼下各高校開展校風校訓教育的次數是非常有限的,往往是在新生入學后開展一次大型的講座教育,之后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很少再有專門的校風校訓教育專題,久而久之,校風校訓僅僅成為了大學生口中的一句“順口溜”,甚至很多學生連校風校訓的內涵都不甚明了,更不用提它的出處和來歷了。究其原因,這與校風校訓教育缺少評價機制有關,高校對于大學生學習校風校訓的程度不會進行相應的考核評價,導致學生僅僅靠記憶知道校風校訓的那幾句話,卻對其深刻含義不
明確。
(三)教育者開展校風校訓教育時存在一定偏差。這里所說的偏差往往是因為教師在開展校風校訓教育時,對所有學生一概而論,沒有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接受知識的程度等作出合理分析,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校風校訓教育。究其原因,一方面與高校招生的生源素質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大學生對校風校訓的認識不同,感受和踐行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也存在一定偏差,其講解校風校訓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再加之并非專業課程等因素,從而出現開展此項工作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現象。
三、推進高校校風校訓教育良好發展的應對策略
總體來說,良好校風校訓教育的開展要以實現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為主,通過專題講座、課程傳授、參觀座談、宣傳教育等多種形式開展持續性的教育,最終實現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最終目標。
(一)持續性開展校風校訓教育。校風校訓是一所高校經過長期積累沉淀而總結出來的精神文化精髓,教育者在利用校風校訓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本人育人為本的宗旨,結合自身專業及課程設置的實際,從大學生入學開始至學生畢業離校的全過程開展校風校訓教育,不僅設置有專門的校風校訓教育專題,還要將校風校訓融入到專任教師的日常授課之中。在此有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組織管理者首先要將校風校訓的深刻內涵傳授給專任教師,使其能夠深刻領會并且能夠在備課時做到融會貫通。
(二)建立良好的評價保障機制。高校開展的校風校訓教育決不能簡單的流于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而要在做好上述持續性開展校風校訓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學校其他高校的先進做法,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于理解深刻、踐行校風校訓精神表現良好的同學要在評獎評優以及相應的考核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于違反校風校訓精神要求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處罰。對此,要制定細致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評測標準,時刻做到有據可依,有法可循。
(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教育過程。校風校訓教育絕不僅僅是教師和組織管理者自身的事情,而是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完成的教育過程。否則,教師開展的教育將會是片面的、存在偏差的。只有教師從一開始就掌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針對某一類型的學生制定專門的教育和評測機制,才能夠促進全體大學生校風校訓教育感染、促進學生主動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才能夠實現高效思政教育的最終育人目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劉洋,和學新. 關于學校理念、學校精神、校風、校訓關系的思考[J]. 課程教學研究,2015,(11):31-35.
[2] 鐘明福.讓校訓閃耀育人的光輝[J].福建教育,2017,
(32):27-29.
[3] 王華光,曹海峰,劉鐵. 校訓校風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