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軍
在初中學習中,九年級是個關鍵的學習階段.要想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同時,對于學困生,教師要強化對他們的課后輔導,改善學困生的學習情況.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調查發現,在學習中,學生的智力上存在的差別很小,造成學習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未能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沒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些教師受傳統的教學思想的影響,在九年級的數學課堂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間存在的差距,導致學困生對于教師的講解存在著思維誤區,難以跟上課堂進度,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的心理.要想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教師不妨將實際的教學任務進行分層處理,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進行細致的安排.例如,在講“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對于學困生,教師主要幫助他們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及逆定理”等,幫助他們對章節內容的學習建立一定的基礎;然后進行有效的回顧與滲透,幫助他們回憶學過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一些角平分線的性質內容.在這樣的對比學習下,有利于學困生逐步掌握分析思考的方法,提高演繹推理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營造多元化的學習氛圍,加強學困生的學習意識,使他們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思考探究,提高學習效果.
二、利用小組進行協作
班級是一個整體,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放棄任何學生,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妨利用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是“一對一”互助模式,也可以是多人的小組合作學習.只要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化的方式,都可以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小組協作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杜絕出現“差生”等負面詞匯,對學生一視同仁,避免有些學生出現自卑的學習心理,不利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幫助學困生進步,教師就要在小組合作中給予適當干預.調查發現,小組合作大多是學優生表現的“舞臺”,而學困生往往受自身學習能力的限制,基本是充當了“聽眾”,對于不同的學習意見,也不敢大膽表達,影響了學困生的學習進步.在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應該激發學困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與學優生多做交流,拓展學困生的學習思路.例如,在講“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讓學優生與學困生結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優生幫助學困生復習與“切線”相關的概念內容,并掌握切線的性質.然后通過切線的判定方法,以及切線性質的運用,讓學困生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困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存疑的地方不要“不懂裝懂”,大膽說出思維誤區,從而不斷進步.最后,教師不妨讓學困生了解用“反證法”推理切線性質,結合小組討論,鼓勵學困生說出自己的學習觀點,提高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強化課后輔導力度
要想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果,僅靠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學困生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在課堂上缺乏相應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在課后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后者對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因此,教師要強化課后輔導力度,幫助學困生對課堂上的知識點進行及時的總結與回顧,針對學困生自身所不了解的地方進行強化,從而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果.加強課后輔導力度的方法有多種.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綜合性的選擇.在課后,教師不妨利用網絡內容,對學困生在互聯網上進行集中教學.時間可以設定在三十分鐘左右.教師可以首先對當天的講授內容進行總體性的回顧,然后由學困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問題進行提問,掃除學困生的知識盲點.在回答學困生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舊知識內容進行回顧,幫助學困生掌握之前未能掌握的數學知識.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與家長建立“家校結合”的講授模式.對于那些有時間對學生進行功課輔導的家長,教師可以為其安排一定的輔導工作,如回顧舊的知識點,針對某些教學難點進行重復講授等,而針對那些缺乏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的家長,教師不妨讓其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學會和子女進行溝通,幫助子女在課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困生的重視程度,為他們設計相應的學習計劃,也要與他們多做交流,了解他們存在的學習問題,對他們不良的學習情緒予以排解,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