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銀珠
摘要:信息技術是有機融合的基礎性平臺,教學情境是有機融合的重要載體,教師的引導和組織是有機融合的主軸.
關鍵詞:信息技術 化學實驗 初中化學教學
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豐富了初中化學教學手段.那么,如何將信息技術、化學實驗與初中化學教學有機融合,讓各種教學因素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呢?
一、信息技術是有機融合的重要平臺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效率一直受到兩大因素制約,一是實驗現象的可見度,二是實驗信息的容量.不可否認,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的基礎,但是某些實驗的現象不夠明顯,或者危險性較大,不宜在課堂呈現,然而不進行展示又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缺失,這就讓實驗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此外,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相關操作水平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務必要將實驗器材、操作要點等內容講解清楚.這在原有的化學教學中需要直接呈現或是借助掛圖和板書完成,但是必然擠占課堂教學時間.信息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上述矛盾.它的可視化強、集成性高等特點,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以信息技術為平臺,對化學實驗和化學教學進行融合,不僅能提高化學實驗教學效率,還能優化化學課堂教學.
一些原本現象不夠明顯的演示實驗,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將現象進行放大處理.比如,鋁、鎂、鋅、鐵等與酸的反應速率對比.利用信息技術,實驗現象能夠明顯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一些危險性大、污染性高的實驗,教師可以拍攝好視頻資料.比如,硫磺在氧氣中的燃燒.在實驗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因此,實驗必須在通風的環境中進行,顯然不適合在課堂上演示實驗.教師事先用攝像機將實驗過程記錄下來,在課堂上予以播放,能提高學生對實驗原理的認識.
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大量的圖片、文本、影像等資料整合于一體,而且呈現方式靈活.相比于傳統的掛圖和板書,這種手段更加快捷,而且色彩真實、圖文并茂的資料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動態化的實驗展示能夠對學生起到提醒作用.例如,在復習“氣體的制備方法”時,涉及的氣體包括氧氣、氫氣和二氧化碳,教師可以通過課件的形式呈現制取氣體的基本原理、實驗裝置、操作要點、收集方式以及檢驗方式等.這樣,能便捷地將實驗裝置圖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教師還可通過視頻再現各類氣體的制備過程,引導學生回顧相關操作,并自我總結.這樣,有助于學生系統化地認知氣體的制備方法,有助于學生知識網絡的建構.
信息技術的優勢還在于信息共享的便捷化.這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便利地共享學習資料,分享學習經驗,探討學習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將實驗視頻、知識點梳理資料通過互聯網共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觀看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自由地溝通和交流.
二、教學情境是有機融合的重要載體
學生的化學學習離不開恰當的學習情境,教學情境是有機融合的重要載體.信息技術在情境創設方面有其獨特的優點:它能跨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創設問題情境,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啟發學生參與知識的探索和發現.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手段,有著聲像并舉、能動會變等特點,教師要由此出發結合教學需要創設問題情境,讓抽象的化學知識更加具體形象,降低學生認知和理解的難度,同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聯系教師所提供的知識背景展開探索與發現.富有問題因素的情境,還能夠點燃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使他們在彼此討論中相互啟發,培養創造性思維,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例如,在講“燃燒和滅火”時,教師可以播放廚房用火、火力發電、森林大火等視頻,引導學生探討火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燃燒現象的利弊.此外,教師可以從燃燒現象的本質入手,引導學生探討火災發生的原因以及防止火災的注意事項.在講到火情的處理時,教師要發揮實驗的優勢,制造小范圍的“火情”,讓學生從化學原理出發,采用各種手段進行“滅火”,如用水、沙土、濕布或干粉.只有通過實驗操作,學生才能形成深刻認知.
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創設穿越時空的情境,帶著學生經歷一場奇幻之旅,讓學生回到近代化學發展的關鍵節點,見證那些美妙的實驗和重要結論的提出,從而引出問題,讓學生結合情境分析和探索.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法國科學家探索空氣中氧氣含量的過程,通過動態的實驗課件呈現當時實驗的基本原理,特別要突出曲頸甑中水銀面上升的實驗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教師還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你還有哪些方法證實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結合這個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并展開討論,啟發學生設計新的實驗,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到實驗室驗證自己的設想.
初中生正處于一個求知欲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齡段.信息技術提供的聲、光媒體的刺激,能夠激起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感性體驗.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刺激和體驗都是被動的,技術永遠只是一種手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積極進行各類化學實驗,從而見證化學現象最本質的一面.
三、教師的引導和組織是有機融合的主軸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改變著初中化學知識的呈現方式,也改變著化學實驗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形式.在教學中,教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倡導尊重學生探究主體性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課堂參與形式雖然有所改變,但是教師的職責沒有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比以前更大,這是因為教師的引導和組織是有機融合的主軸.
有的教師這樣感慨:信息技術就是好,上課省事多了,課件放一放,教材翻一翻,任務就此完成.這種想法表明,他依然在用老的思維模式組織課堂,只是將信息技術替代了黑板作為知識的呈現方式.對于化學實驗,有些教師是兩種思路,要么是演示一下給學生看看,要么就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安排重復操作一遍,根本沒有讓學生將實驗作為知識探索的重要途徑.上述教師對待信息技術和化學實驗的態度都是錯誤的.正確的融合過程,應該是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自主展開探索,并結合實驗進行相應的研究,最終進行結論的總結.例如,在講“酸和堿的反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互聯網搜集酸堿反應的生活實例,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激起學生的探索欲:酸和堿的反應有什么規律?接著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實驗:向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稀鹽酸溶液,觀察現象.實驗中沒有顯示出直觀的現象,與學生預想的情形不一樣,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接下來的探究過程中更加投入,直至發現規律.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將信息技術、化學實驗與初中化學教學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化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楊文斌.談建構主義理論與中學化學教學[J].化學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