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闊海
【內容摘要】轉化一個學困生和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生同等重要,時刻關注,滿腔熱情,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勢利導,學困生的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學困生教育
最難照到陽光的角落,自然成了最需求陽光的地方。作為教育工作者,卻往往忽略角落里的孩子,那里缺少了溫暖的陽光和透亮的空間,缺少陽光的慰藉、讓他們喪失了希望和信心。我們應深信在陽光的照耀下學困生定能走出陰暗的角落。我們知道轉化一個學困生和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生同等重要,教師無法選擇適合自己教育的學生,但要創(chuàng)造適合于不同學生的教育。教師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加強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使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得以生動、活潑、健康的發(fā)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下面就如何做好學困生的教育工作,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育的前提是全面調查了解學困生
了解學困生首先要從外圍著手。教師可向家長了解學生個人的一般情況。比如:與其成長密切相關的事。作息時間安排,生活習慣,學困生和父母之間的關系等;掌握家庭教育的情況。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適度,應懂得“大目標,小步走”。孩子的性格和處境父母最了解,古語說“知子莫如父”,學校教育的得失優(yōu)劣孩子很可能會暴露在父母親的眼里,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得先取得家長的信任。教師要先和家長交心,這無疑是條行得通的捷徑。其次了解學生對勞動、社會集體活動的熱心程度,對班上同學的態(tài)度,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表現(xiàn),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興趣,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習慣,個人衛(wèi)生情況等。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找話題和學困生本人溝通。這是了解學困生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但必須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好交談的最好切契機,能讓學生覺得交流是在老師無目的的情況下展開的,教師要有信心地接近學生,以“朋友”和“知心人”的身份去交流,這樣便于多方面地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況,如心理、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特長等。只有較全面地了解才能找出適合教育學生的對策。學習是孩子的首要任務,盯緊孩子的學習狀況,是了解學生的有效手段,給學生一定的學習任務,安排一定的學習時段,根據(jù)學困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時間,內容上先易后難,從克服厭學情緒開始,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發(fā)現(xiàn)孩子有點滴進步就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把這種行為堅持下去。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上有懶惰思想就及時找他談話,讓學生覺得老師時刻在關注他,重視他,這樣學生才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學困生一旦犯錯,要冷靜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耐心指導,盡量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也不能放松對孩子的教育,用愛心去嚴格要求,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她的關愛,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多找話題,用人格的力量去啟迪她的心靈,用愛心去融化她的心理防線,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經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關愛、尊重和期待,逐漸恢復自尊與自信,消除自卑和抵觸情緒變消極狀態(tài)為主動狀態(tài)。
良好的班集體,就如同花兒生長的花園,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優(yōu)質的生長環(huán)境,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集體是學困生有效轉化重要因素,讓學困生充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良好的環(huán)境是學困生性格得到矯正并不斷進步的搖籃。
二、尊重學困生的人格,重視起道德品質教育,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
尊重學困生的人格,維護他們的自尊對于學困生來說至關重要。教師要把學困生放在和其他同學平等的地位交流,更多的進行感性地交流,應該多鼓勵學困生,尊重學困生的人格,這些“感情投資”,有利于促進學困生情感交流的形成,增強他們轉化的信心,搭建好轉化的平臺,讓轉化工作走入預設的軌道。教師尋找機會對學困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幫助他們走過心理變化的特殊時期,通常情況下學困生的處境都是由心理認識的差異造成的,學困生不會是突然間的產物,往往是由認知再到行為的變化,所以改變學困生的認知尤為重要。學困生也許是在放棄了一次次演算、誦讀和探究累積成了懶惰的習慣和落后的處境,進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再由這種價值觀知道他的日常行為。只有從克服消極情緒入手,樹立上進的信心才會讓他走出困境。學困生的產生無疑是教育的副產品,是教育的盲區(qū)和誤區(qū)導致的結果,因此教師首先得找到失誤、失教的方面,認識到學生的問題所在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才是成功的教育。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逐步克服他們的消極情緒,培養(yǎng)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
教師對學困生要求要適度。要求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只有當學生真正體驗到經過努力而獲得成功時,才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進步的愿望。教師可以布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充分展示他們的長處,在集體中發(fā)揮作用。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要有長期的計劃和打算,不斷地調整方法進行教育,做到不厭其煩。
教師要看到學困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更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雖然他們有缺點,但他們同樣懂得愛,而且更需要愛。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享受到優(yōu)秀學生在老師那兒得到的愛。喚醒學困生的自尊心,培植他們的自信心。
鞏固學困生良好行為習慣是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滿腔熱情,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勢利導,學困生的教育刻不容緩。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初級中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的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069。】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翟家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