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意

數學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式技能、發展智力的基本途徑。因而精心設計練習,既是提高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
一、練習目的要明
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通過練習,要達到什么目的,即通過練習期望學生會什么、懂什么、理解什么。例如,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試商是關鍵。試商方法正確與否,熟練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計算的正確率。所以,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進行了這樣一些練習,如“在下面每個括號里最大能填幾:40×( )<83、60×( )<508” “下面各題,除數可以看作幾十來試商:326÷81、294÷58、645÷43”。另外,還安排了乘除法的口算訓練,特別是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口算,如13×7、91÷7、91÷13等幾組題,以幫助學生提高試商的速度。
像這樣把所教的新知識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圍繞某一具體內容進行有目的性的練習,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識的重難點上,在較少時間內加大練習量,而且信息反饋快,便于及時糾正錯誤,保證教學要求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達到當堂鞏固和深刻記憶的目的。
二、練習針對要強
要提高練習的效率、效益,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練習設計的針對性要強。例如,圓柱表面積與體積計算的應用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最容易混淆出錯的,就是分辨到底是求體積還是求表面積。對此,不妨設計如下專項練習。
下面哪些問題與求體積或表面積有關?
○1水池里有多少噸水的問題;
○2制作一個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硬紙板的問題;
○3石頭放入有水玻璃杯中,水面上升多少的問題;
○4游泳池貼瓷磚要多少塊的問題;
○5油漆大廳里的柱子要多少油漆的問題;
這5個問題,第○1、○3題通常與體積有關,其他3個問題通常與面積有關,分別需要計算6個、5個、4個面的面積。這樣的專項練習,著重審題訓練,學生無需動筆,只要讀題、思考,作出判斷。通過對6個問題的集中比較辨析,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辨別是求體積還是求表面積。
三、練習層次要清
我們經常所說的練習要有一定的“坡度”,正是練習設計層次性的體現。小學數學練習層次要清,就是指前后練習的設計安排應當循“序”漸進。所謂“序”,主要指練習內容內在的遞進聯系與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發展進程。例如,我在《三角形面積》一課中設計了3道課堂練習。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了,那你會求標志牌的面積了嗎?
2.下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正確的是:( ) ( 單位:厘米)
A 15×10=150(平方厘米)
B 15×12÷2=90(平方厘米)
C 15×10÷2=75(平方厘米)
3.請你利用課本附頁1的方格紙,畫出2個面積是 12平方厘米且形狀不同的三角形。(每個小方格的邊長表示1厘米)
三個層次的練習,有基本題、有變式題、有提高題,由易到難的“序”比較明顯。
同時,在練習的層次上我們還要把握練習坡度適當,即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坡度適合學生的實際,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通過練習都能得到發展。例如,“加法運算定律的推廣”一課中,其中的課堂練習設計為:①235+78+65,②235+(78+65),③235+78+65+22,④235-78+65-22。練習由易到難、由加到減,層次相當清晰,達到了各種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的目的。
四、練習趣味要濃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使數學練習對學生產生吸引力,練習的趣味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要讓學生感到數學好玩,在這相當一部分小學數學的練習中是可以做到的。其次,在學生感覺有趣的基礎上讓他們體會練習的樂趣、開動腦筋的樂趣,這樣興趣才會持久,興趣水平才會提升。
例如,學習解方程后給出如下練習:魔術師說:“你想一個整數,把這個數先乘2再加7,然后把結果乘3再減去21。告訴我你的計算結果,我立即就能判斷出你的計算對不對,你心里想的整數是多少。”
魔術師是怎樣判斷的呢?
設自己想的整數是x,根據題意,有 =計算結果。
化簡含字母的式子,你發現奧秘是 。
原來,化簡得(2x+7)×3-21=6x,即6x=計算結果。所以,只要看計算結果是不是6的倍數,就能判斷計算對不對。如果是6的倍數,那么除以6就是心里想的數了。每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破解了“魔法師”的奧秘之后,都會產生愉悅感、滿足感,這是一種最好的自我獎勵!
總之,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練習,切實提高練習的有效性,使教學落到實處,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