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趙原

【摘 要】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河北省精準扶貧的保障措施、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從加強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完善貧困戶受益保障機制?、妥善利用扶貧資金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河北省;精準扶貧;扶貧工作現狀
精準扶貧是指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脫貧的目標[1]。主要內容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考核。目前,河北省仍有45個國定貧困縣,17個省定貧困縣,約310萬貧困人口亟待脫貧[2]。
1 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的保障措施
1.1 政策支撐:根據精準扶貧的主要內容,從精準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與精準考核四個方面出臺與完善了相應的政策(表1)
1.2 駐村幫扶與定點幫扶:從省市縣三級選派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干部到河北省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任第一書記或工作組成員進行駐村幫扶。對10個深度貧困縣,明確一名省領導聯系指導,安排一個省直廳局、一個經濟強縣(市、區)、一家省屬大型企業、一家金融機構進行“五包一”幫扶;對206個深度貧困村,每村一名省直廳級干部聯系,一支省直駐村工作組、一家市域內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進行“三包一”幫扶;對每個貧困戶安排一名省或市機關干部進行“一包一”幫扶。
1.3 千企幫千村:組織1000家民營企業與10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結成幫扶關系,選好幫扶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建立股份合作制經濟實體,吸納貧困群眾入股,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幫助貧困村解決金融扶貧難題。
2 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2.1 貧困人口識別與動態管理不到位
“五看、五不錄、六優先”是河北省精準識別的重要依據和手段,既要看收入,更要“看住房、看大件、看勞力、看產業、看負擔”,但有些地方,簡單以農戶家庭收入作為唯一衡量標準,忽視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負擔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對于有商品房、私家車、財政供養人員、收入較高人員的一些家庭,僅僅通過村鎮兩級和扶貧工作組的問或看,很難掌握實際情況,需要工商、車管、房管、銀行等各業務系統之間相互配合,但實際中由于缺乏協調與聯動,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沒有共享,極易發生誤判現象,難以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表1 河北省精準扶貧相關政策(部分)
2.2 幫扶內容與貧困戶現實需求不一致
駐村工作組的扶貧能力與其領導能力、技能專長、社會資源和派出單位類型等有關,有時會導致幫扶內容與貧困村的實際需求不一致,加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總額的70%以上要求用于產業發展和扶持到戶[3],因此,駐村工作組帶去的大多是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項目[4]。在產業基礎薄弱的貧困村,貧困戶家庭勞動力有限,抗風險能力弱,他們首先期望解決的是醫療保障、基礎設施等內容,并不需要這些產業投資、金融貸款方面的優惠,因此這些扶貧項目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在產業基礎較好的貧困村,推行股份合作制扶貧,由政府將到戶扶貧資金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定期按股分紅,但有時由于監管措施不到位、龍頭企業的盈利與分紅不透明等問題,很多貧困戶并不愿意入股。
2.3 扶貧資金存在監管不嚴、違規使用等問題
在扶貧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既存在領導干部自身違規的問題,如:領導干部挪用扶貧資金、違規收取扶貧項目押金、將不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貧困戶或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平均發放扶貧物資等,也存在相關領導人對他人違規使用、騙取、套取、冒領、多領扶貧資金失察的問題,這些問題發生在扶貧的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不同部門,犯罪主體大多集中在農村兩委成員。截至2017年8月,河北省還有35個待審計的貧困縣,在已完成的10個貧困縣中,共發現各類問題217個,提出審計建議73條,移交涉嫌違法違紀線索22件,移送處理事項涉及186人[5]。
3 推進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實施的建議
3.1 加強貧困人口的動態管理
要全面準確把握脫貧標準,以“兩不愁、三保障”為綜合考量指標;要堅持定期建檔立卡“回頭看”, 對于已經穩定脫貧的進行脫貧記錄,對于脫貧后再次返貧的人口繼續幫助扶持,實現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整合民政、教育、衛計委、殘聯、統計等部門資源,進行信息共享,建立扶貧信息共享數據平臺;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以實現貧困對象識別環節的聯動與協作。
3.2 完善貧困戶受益保障機制
扶貧項目應當以貧困戶和貧困村為對象,以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為重點,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能夠增加收入的產業為主,必須嚴格按照扶貧開發政策,進行科學地研究和申報。在發展股份合作扶貧時,為防止企業以各種借口不分紅、少分紅,可探索鄉、村兩級會計人員或第三方機構參與的監管方式;為防止企業破產農民本金損失,可與保險公司合作,將扶貧資金的3%入保,由保險公司兜底。同時,根據駐村干部專業特長、村情實際,對駐村干部分類考核,使之能夠真正投入扶貧工作中,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選擇幫扶方式;建立貧困村與幫扶人員雙向選擇機制,駐村干部可根據自身情況對貧困地區進行選擇而貧困地區也可對幫扶干部進行選擇,最大程度發揮二者的契合度。
3.3 妥善利用扶貧資金,加大監督與懲處力度
要對扶貧資金使用信息開展公示,增加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的透明性,防止扶貧資金使用中的違規違紀現象發生;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監管,以增強評估的獨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地方政府自說自話。暢通信訪舉報渠道,在原有舉報電話、信箱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網上接訪,拓寬線索來源,掌握第一手問題線索;認真辦理群眾舉報并及時核查,加強信訪舉報件和案件線索交辦情況的督導,嚴肅處理敷衍應付等行為,發現有貪腐問題要毫不手軟,及時處理,加大案件的查處力度。
【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150.
[2]馮雷.河北:進村入戶把準扶貧脈搏[N].農民日報.2016年04月01日(01版).
[3]許漢澤,李小云.“精準扶貧”的地方實踐困境及鄉土邏輯[J]. 河北學刊,2016,36(6):184-188.
[4]施軼坤,李琳.河北省駐村扶貧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商情,2016(52):259.
[5]曹智.全省十個國定貧困縣完成扶貧審計[N].河北日報. 2017年08月17日( 05版).
[責任編輯:張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