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張建宏
摘 要:山西省融資性擔保行業(下文統稱融擔行業)的機構數量和行業資本、行業經營與管理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在當前經濟下行情況下,逐步面臨行業的資本持續補充和增效問題,政策監管、內部管理、業務發展等問題,特別是對標同處中部六省的安徽省,無論資金規模來源、政策監管、內部管理還是業務發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文章以山西省融擔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為研究目標,通過與安徽省的比較,探索山西整個融擔行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山西省 融資性擔保行業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9-144-03
一、山西融擔行業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資本來源可持續性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1.融擔行業資本來源可持續外部影響因素。(1)山西經濟發展狀況。目前,山西經濟發展出現一些困難,能為融擔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有限。(2)對融擔行業的經濟政策導向。經濟政策直接關系到各類資金的投入程度。目前,山西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提出了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經濟政策上得到鼓勵和支持。(3)區域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區域內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融擔行業的發展。目前山西省的融擔機構由省政府金融辦履行監督和管理職能,該部門在積極營造融擔機構發展的金融市場環境。(4)行業社會認知范圍和深度。對融擔行業及其作用正確的認知,為該行業資金來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也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基礎。(5)金融機構的態度。銀行在擔保支持中小企業方面天然的主觀性不夠。特別是國有大銀行,雖然有支持中小微、三農等業務指標需要考核,但商業銀行企業經營本質的需求,造成支持融擔機構業務動力不足。
2.融擔行業資本來源可持續內部影響因素。(1)機構自身整體經營狀況。具體涉及機構的業務范圍和效益成果。業務范圍主要指客戶數量。效益成果主要指財務收益。機構只有正常運行并取得目標效益,才能夠對外來資金產生足夠的吸引力。(2)原有資金有效運營。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現有資本總量的情況下,向已有的資本資源要效益。到2015年末,山西省內有235家融擔機構,注冊資本金211.89億元,融擔額卻僅僅為318.62億元,資本放大倍數不足2倍,資本規模效益不足40%,原有資金運營不到位,對其他資本來源難以形成吸引,影響資本向該行業的流動和集聚。(3)機構輻射布局狀況。機構輻射布局主要指融擔機構在一個地域范圍內,對客戶認知的影響度和客戶辦理業務的觸及度。
3.山西省融擔行業資本來源存在問題分析。(1)持續財政來源資金有限,現有資金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資金運行效能較低。(2)機構布局不合理、散亂,欠缺設計。主要表現:一是多由市場自發產生。已設立的機構中,政策性擔保機構由政府確定布局,其他機構布局選擇上審核較寬泛。二是現有機構布局輻射效應呈割裂狀。11個市都擁有各自分立的融擔體系,基本以輻射該市縣為主,省會城市太原無統領性機構,未能形成以省會輻射地市,以地市輻射縣域的輻射體系。三是現有市場布局結構呈失衡狀。目前山西省半數融擔機構都設立在市一級,實際的市場成為壟斷競爭市場,而這種市場不穩定,市場結構比較復雜,對行業發展十分不利。
(二)政府政策和機構管理可持續性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1.融擔行業政府政策和機構管理可持續外部影響因素。(1)宏觀政策導向。融擔機構機構制度、機制和監管政策是其生存與發展基本,是其最主要的外部機構機制政策。(2)財稅扶持性政策。融擔機構屬“微利性”行業,具有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屬性,這就需要政府伸出有型的手,通過財稅手段予以調節和引導。(3)政府職能發揮程度。目前山西省是金融辦負責監管。但在實際監管中金融辦又由于沒有行政監管權,使得實際監管效力無法充分發揮。(4)監管機制顯性影響。目前管理辦法對擔保公司風險監管規定偏簡單和不平衡,側重信用風險監管,對擔保公司市場退出監管空白,缺乏細化的監管指引。
2.融擔行業政府政策和機構管理可持續內部影響因素。(1)核心權利人。核心權利人作為整個機構運轉的核心,無論是機構制度制定還是企業業務開展,無不是核心權利人意志的體現。(2)工作人員素質。工作人員是機構具體制度和業務開展的執行人員,執行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融擔機構制度可持續發展。(3)管理制度。而對于融擔行業本身來說,一套規范的公司運行、管理標準,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是其規范運營和操作的基礎,也是防范風險的基石。(4)市場客戶的認可程度。
(三)業務開展可持續性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1.融擔行業業務發展可持續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國家金融政、社會認知及發展氛圍和市場金融需求。
2.融擔行業業務發展可持續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業務產品和實施者。
二、融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案例比較分析
本文特選取與山西同屬中部六省,地緣和經濟類似的安徽省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找到影響山西融擔行業快速發展的問題癥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安徽省與山西省融擔行業資本規模比較分析
1.機構數量比較。研究融擔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先應該研究機構的數量規模問題,合理的一定數量的機構,是該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但同樣超規模的數量,會引起惡性競爭和效率低下問題。
(1)比較數據的選擇。一是擔保機構的數量,是市場融擔服務的供給者。二是中小企業的數量,這是市場融擔服務的需求者。只有當供給和需求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時,市場才是有效的。
通過上表比較可得:中小企業戶均占有的融擔機構數量、融擔機構戶均服務的中小企業數量,如下表所示。
(2)比較結果:一是山西省融擔機構服務效能提升空間很大。二是從機構數量上看山西省的擔保機構數量已經能夠滿足需求,不需增加新的供給。三是嚴把機構核準的審批速度,必要時可以采取市場退出政策,減少供給,維持市場平衡。endprint
(3)安徽經驗的借鑒。減少個體數量,增強機構實力。安徽省融擔機構數量由2010年的577家下降到2014年末的357家,凈資產總額卻由不足200億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607.54億元,擔保業務收入也由2010年的13.11億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33.12億元。
2.機構資本規模的比較。融擔機構的資本規模主要指其注冊資本額和凈資產額。它直接決定了其開展業務規模和風險承擔能力。
(1)比較數據的選擇。融擔機構因具有“公共產品”屬性,依靠財政出資為多,為此本文選取了公共財政收入這一數據來進行兩個省份之間的比較分析。另一個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數據選擇,是考慮區域內的融擔需求沒有專門的統計數據,這一數據涵蓋了所有的融擔所提供的貸款擔保服務,從總量上能夠反映市場需求。
通過上表,可以分析出融擔機構凈資產額與所占公共財政收入比例以及每一單位融擔凈資產對應的貸款需求量。
(2)比較結果:一是融擔機構業務市場還有很大的擴充空間。目前山西省單位融擔凈資產服務貸款額僅為安徽省一半,融擔市場還非常廣闊,現實無業務可做的原因,并不是來自資本規模投入方面。二是公共財政收入還有投入融擔行業的空間。目前山西省凈資產在公共財政收入中的占比較安徽省低6個百分點,說明山西財政還可以拿出一部分財政資金對融擔行業發展予以支持。三是融擔機構的服務效率較低。四是山西單個個體資本規模較小,沒有資本效應。
(3)安徽經驗的借鑒。一是通過參股控股方式擴大資本規模,增加市場談判和議價籌碼。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資本規模達到107.66億元,總資產達到142.58億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擔保機構。二是持續財政補給資金。為安徽省擔保集團連續兩年注入資本金40億元。連續5年,持續不斷為市縣擔保機構充實資本金。
3.政策措施的比較。
(1)比較數據的選擇。政策措施的重要載體是文件,發文機構的級別又決定著文件政策措施的力度和重要性。為此選取政策文件作為比較數據。
(2)比較結果。一是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視融擔行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對融擔行業全流程的管理。二是政策措施涵蓋體系建設、風險補償、績效考核等全流程。
(3)安徽經驗的借鑒。一是由省政府牽頭建立健全全行業發展制度。二是覆蓋行業全流程的政策措施,提振了行業發展的信心,也對公眾社會傳遞了支持融擔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正向信息,營造了良好的行業發展社會環境。
(二)安徽省與山西省融擔行業政府政策和機構管理比較分析
1.頂層設計的比較。
(1)比較數據的選擇。省級層面政策措施是反映一個行政省內關于融擔機構發展等頂層設計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在政策措施已經進行了分析。
(2)安徽經驗的借鑒。一是高度重視融擔體系建設。二是政府主導擔保體系的頂層設計,擔保體系呈集團化發展。省委省政府積極推動建成安徽信用擔保集團。三是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再擔保體系。
2.區域布局的比較。
(1)比較數據的選擇。選取財政出資總資本、財政出資機構數量和資本之間的關聯關系為標準進行比較。
財政出資總資本指標選取是考慮財政資金作為政府能夠直接支配和掌控資金,財政作為出資人履行融擔行業部分社會公共義務,此類公司是融擔行業主流機構,該類公司需要貫徹政府政策。
財政出資機構數量指標主要指國有及國有控股融擔機構數量。
資本之間的關聯情況指標主要指政府出資融擔機構之間控制權和隸屬關系,該指標可以看出政府在該行業的體系構建框架。
(2)比較結果。一是以股權為紐帶的政府支持的擔保體系進行區域布局和發展,既有利于形成規模集聚效力,又有利于全省形成統一步調,內部制度信息資源的共享,降低了成本,產生規模效益,實現了“微利性”融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以股權為紐帶的政府支持的擔保體系可以實現系統內資源的互補,從而實現融擔機構覆蓋全縣域。
(三)安徽省與山西省融擔行業業務發展比較分析
1.業務模式的比較。
(1)比較數據的選擇。選取外部業務模式和內部支撐模式兩個指標。外部業務模式指與銀行開展業務合作簽約和為中小企業融資者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方式等。內部支撐模式主要指擔保公司內部運轉的系統、業務、人員等。
(2)比較結果。一是以股權為紐帶的政府支持的擔保體系,可以形成的統一的內外部業務模式,有利于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統一的內部支撐模式,能夠降低運行成本。
(3)安徽經驗的借鑒。一是發揮考核機制指揮棒的作用。安徽省首先制定了全省統一的財政資金出資擔保機構的考核管理辦法,使各機構在業務發展中能夠依據考核辦法的核心開展業務。二是考核指標和方向上弱化盈利要求。突出與政府產業政策保持一致,重點考核服務中小微企業數量、規模、資金杠桿效率、擔保費率、服務職能等,發揮財政資金指揮棒的作用,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擔保服務。三是在與銀行業務對接上發揮規模優勢,實行全省統一對接。
2.風控能力的比較。
(1)比較數據的選擇。選擇信息共享度和風險分擔兩個指標進行比較。選擇信息共享度是因為風險歸根結底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越透明,風險的概率就越低。分險分擔指標的選擇是因為對風險的處置預化解,關系到機構能否存續的問題。
(2)比較結果。一是共享信息平臺減少了信息不對稱風險、二是有效合理的風險分擔,是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將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和企業通過風險分擔機制連接在一起,實質是將持續穩定的資本補充機制、按比例再擔保、風險補償機制集成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安徽經驗的借鑒。一是創新“4321”政銀擔合作模式。安徽引入政府、再擔保、銀行共同分擔風險,對單戶2000萬元以下的貸款擔保業務,由融擔公司、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以下簡稱信用擔保集團)、銀行、當地政府,按照4:3:2:1的比例承擔風險責任,即“4321”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二是開展統一信用評級,建立統一信息平臺。endprint
三、實現山西省融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重視頂層設計
加強資源整合,形成資源規模合力。參照安徽省經驗,建設山西融擔集團,發揮資本集聚優勢,謀求借助于新三板等平臺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推動股權融通,拓寬融資渠道,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實現資本市場上資本金持續補充,進一步增強其發展基礎和擔保能力。
(二)加強區域布局建設
構建以省市兩級為主,輻射縣域的擔保布局。一是以山西省擔保集團為母體,省會太原原有17家擔保機構通過股權劃轉方式,統一劃歸山西擔保集團所有,原機構作為擔保集團的太原營業部對外開展業務。二是地市分別完成本市內原有機構的整合。
(三)加強政策監管體系的建設
一是加強風險源頭監管把控。主要從加強融擔行業的申請設立監管,明確設立必須符合的條件、遞交申請程序,實行嚴格審核、約談和承諾制監管。二是構建分級監管體系。在日常監管中,實行“屬地化”和“層級化”監管原則,明確各級監管部門職責,建立高效有序的日常監管體系。充分利用和發揮市縣級監管部門的地緣優勢,形成省市縣三級較為完善合理的監管體系。三是細化政策性補償制度。四是健全考核機制。
(四)增強機構的內生能力
一是提高專業化發展水平。立足資源和服務鏈條,堅守主業,深耕細作,找準自身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優勢,鎖定目標群體,開發量身定制的產品和業務模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二是提升風險防控能力。通過建立健全再擔保體系,創新銀擔合作模式,完善風險補償機制,調整投資比例限制等舉措。三是重視產品創新研發。
參考文獻:
[1] 李曉杰.山西省國有再擔保機構發展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5
[2] 閆銳.河南省融擔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5
[3] 郭保民.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資信評級框架[J].金融時報,2006.11.3
[4] 邢珺.山西小微企業融資困境與對策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6)
[5] 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2015年融擔行業監管報告[Z].28號,2016
[6] 中國融資擔保也統計分析報告[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
[7] 安徽省中小企業協會.2014年度分析報告.
[8] 中國中小企業深度調研及戰略規劃研究報告.
[9] 安徽省統計局網站.2014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
[10] 山西省統計局網站.2014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
(作者單位:李靜,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張建宏,太原和空間企業孵化園管理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簡介:李靜,碩士研究生,經濟師;張建宏,碩士研究生。]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