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
內容摘要:自主先學是學講課堂首要的一環。它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完成的學習過程。有了它,學生的課堂學習會步履輕盈,老師的引導會事半功倍。但是它需要時間的輔助。為了讓學生的自主先學更有成效,同時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開發出一塊適合自主先學的沃土,利用晨讀課吹響自主先學的號角。
關鍵詞:學講計劃 自主先學 晨讀
自主先學是“學講課堂”首要的一環。所謂“自主先學”,是由學生在課前或上課開始的時間段內自主學習,發現疑難,提出問題,經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后提取課堂學習的主要問題。有了自主先學,學生可以帶著思考和質疑進入討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的目的;同時,給予一定限度的學習時間和進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證不同學習速度學生“異步”學習的公平機會。的確,自主先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定教讓課堂少了束縛,多了自由;少了浮夸,多了真實;少了強制,多了主動。可是,時間從哪里來呢?
看看我們的課程表,從早到晚滿滿當當。學生剛下一站,趕緊馬不停蹄地登上另一站。哪有時間去自主先學呢?也許只針對一門學科的話,或許能夠擠出一點時間來自主先學?,F在是科科都要“學講”,那么時間就會變得更捉襟見肘了??赡苡腥藭f:時間嘛,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學生可以放學回家學嘛。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因為他有一群學習習慣特別好的學生,有一群始終關注孩子成才的家長。像我們農村,留守兒童占據一半。父母不在身邊,只好跟著爺爺奶奶。誰來監督他(她)們自主先學呢?拋開這一點不說,農村家長的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即使家長們在孩子身邊,又能給予孩子多少有用的督導呢?除此之外,自主先學是一種長期養成的良好習慣。這習慣中又夾雜著較高的自學技能。農村孩子普遍沒有這種自主先學的習慣。他們認為的先學就是讀一遍課文而已。沒時間學,不會學,嚴重制約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一個個現實問題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主先學”。我覺得解決時間問題是關鍵的一步。如何讓學生忙里偷閑自主先學呢? 我苦苦沉思,不斷實踐,終于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所幸教的是語文。語文每周至少有四節二十五分鐘的晨讀課。平日里的晨讀課總是采用放羊式,布置一點任務便讓學生自由讀。一開始,班內書聲瑯瑯,人聲鼎沸。十分鐘后,聲音開始由強變弱。如果帶兩個班,只好采用輪值方式。進入A班,班內立刻讀書聲入耳。轉身一走立刻有學生偷懶不讀。未進入B班,只聽聲音衰微,進入后立刻人聲喧嚷,好不熱鬧。學生們抓住了老師的“軟肋”,投機偷懶者此消彼長。即使采用班長看班制,但不是所有的班長都能勝任。長此以往,晨讀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何不從晨讀課上做文章呢?讓晨讀吹響“自主先學”的號角。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利用晨讀課引導學生自主先學是一條可行之路,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利用晨讀課“自主先學”可以有效地解決時間的難題。晨讀課至少有二十五分鐘,這對于分秒如金的課程安排來說實在是一筆寶貴奢侈的財富。有了這筆財富,學生們便有了充足的時間去自主先學,避免了形式化,可以“學”的放矢。比如文言文,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去自主學習,是不能夠有所得,有所疑的。如果利用課中自學,短短十分鐘是不會有太大效果的。這樣所謂的自主先學就流于了形式。但是晨讀課有二十五分鐘,學生學的時間會比較充足,學習的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利用晨讀課“自主先學”可以大大提高晨讀的效率。晨讀課以讀為主,讀的時間又偏長一些,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倦情緒。讀書的自主性和熱情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學生的情緒低了,當然會大大降低讀書的實效性。除此之外,晨讀往往是個人行為,一些自制力差的同學會大把大把地荒廢讀書時間?!皩W講方式”注重合作與交流。小組合作成為學習的基本單位。小組長都是一些學習主動性較高,責任心較強的同學。有了小組長的監督,加上與別的學習組之間的競爭,那些懶惰的學生會不由自主的學起習來。人人主動參與的晨讀課,利用率當然會大幅提升。
利用晨讀課“自主先學”豐富了晨讀的方式。“讀”是晨讀課的核心。單一的方式會讓學生的期待感降低,好奇心也隨之變淡。“自主先學”式晨讀課在形式上豐富多樣,極大的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意識。學生們在教師的引領下,可以出聲讀,可以默讀,可以疑讀,可以賽讀,可以圈點批注讀。讀的方式因所學知識的特點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這讓學生的新鮮感始終存在,學習興趣不斷得到培養。同時,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們可以展開討論,互相取長補短,體驗著“教者”的幸福感。
利用晨讀課“自主先學”為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開辟了綠色通道。“學講方式”強調以學定教。教的基點來自于學的成效。學生到底學得如何?教師只有參與到自主先學的活動中才知深淺。晨讀課距離真正上課還有一些時間,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間隙在第一時間內把握學情。同時還可以將小組長記錄的疑難進行整合,及時調整自主設計中出現的盲點和漏洞。這樣一來,課堂教學會更加貼近學情,進而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一點上,我有深刻的體會。
教學楊絳的《老王》,我一直有一種擔憂。一是這是名家名篇,拿來授課的老師比比皆是,我能上出“學講”味的《老王》嗎?二是學生的基礎普遍薄弱,他們能學出什么呢?能理解作者的“愧怍”嗎?種種困惑壓抑著我。如何上好
《老王》呢?我在備課時從“愧怍”入手,抓住“幸運”和“不幸”,引領學生品味語言,感悟情感。上課之前,利用晨讀課設計導學指南。初讀課文,積累詞語;利用資料,了解作者和背景;通讀課文,概說大意;深讀課文,圈畫疑點。學生們立刻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小組長帶領組員學習詞語,并隨機默寫。本來打算利用課堂來檢測的詞語,學生們通過自學就已掌握。這樣一來,我的備課中可以省去一個環節,避免了重復。學生們在學習時果然發現了許多問題,他們在小組內展開了一些討論交流,并及時得到解決。本來打算利用課堂讓學生深入研究老王的“不幸”,不曾想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已然有深刻的體會。加之小組內的互動分享,更是設身處地的理解了老王的“不幸”。故這一環節應該去除對老王淺層面“不幸”的分析,應該引領學生從精神層面分析老王的“不幸”。這是備課中忽略的部分,是我對學情的把握太過主觀,沒有給予充分的信任。還好,學生們在“愧怍”上普遍存在困惑,這和預設吻合。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我及時作了調整,上出一節真正的“以學定教”語文課。試想,如果沒有晨讀課的自主先學,我和學生們會走多少彎路呀?晨讀課上的自主學習的確是一條綠色通道。
嘗試了一段時間后,學生自主先學的習慣已逐漸養成,拿到一篇新課文后不會再一臉茫然,無從下手。現在他們已經能夠針對不同的文體明白自主學習時該學什么,能學什么了,學習能力大幅提高。同時,當自主先學的號角吹響后,課堂教學多了許多實效,多了許多靈動,多了許多美麗。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與其抱怨時間都去哪兒了,不如靜下心來打開一扇窗。你會發現,時間會有的!
參考文獻
1.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
2.《徐州教育科研》2014年第一期,第7頁。
3.《徐州教育科研》2015年第二期,第20—22頁。
4.《語文教學通訊》2013年第五期,第33—34頁。
5.《語文教學之友》2015年第七期,第16—18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張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