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數學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減少錯誤,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教師不能固化思想,以成人化視角審視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打開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9-0040-01
數學教學中,教師一直苦惱于學生在做習題中出現的各種錯誤,那么,到底應該怎樣教,學生才能融會貫通,做到舉一反三呢?由于成人化的思維蒙蔽了數學教學的視覺,部分教師總是理所當然地代替學生的思維,而很少去洞察學生的想法。本文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單元的內容為例,探究如何順應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題:把一個邊長是20厘米的正方形硬紙板剪成4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統計,有近一半學生的答案是:20×4=80(厘米),80÷4=20(厘米)。學生的想法到底是出于怎樣的理解?帶著心中的疑惑,教師與學生進行了正面的“交鋒”。
一、探問——為什么這樣算
師:同學們,你們這樣算是怎樣想的?生:先算出大正方形周長,用20×4=80(厘米),想要求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這里因為正好分成了4個相同的小正方形,所以把大正方形的周長除以4,再算出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原來如此,教師開始理解學生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求出大正方形的周長,再平均分給4個小正方形,這不正是教師一直給學生灌輸的“解題思路”嗎?
二、突圍——到底該怎么算
師:挺有道理,不過……話音沒落,有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生1:老師我認為這樣算不對。他們求出的并不是小正方形的周長。80是大正方形的周長,用80÷4=20(厘米),其實求出的還是大正方形的邊長,或者說是4個小正方形其中兩條邊長的和。生2:我們也可以“描一描”小正方形的周長,弄明白了再計算。師:這是個好方法,我們一起來“描一描”。描過后,你們大家有什么想說的?生3:求小正方形的周長,其實只要知道它的邊長就可以了。小正方形的邊長是大正方形邊長的一半,也就是20÷2=10(厘米)。生4:還可以用“剪一剪”的方法,就是從大正方形上拿出一個小正方形,單獨看一看它的周長該怎樣算。師拿出教具進行演示:大家認為這種方法怎么樣?生5:剪一剪這樣更直觀,更方便理解,20÷2=10(厘米),求出小正方形的邊,10×4=40(厘米),進而求出小正方形的周長。
三、升華——還可以怎樣算
正欲“鳴金收兵”之時,又有學生舉手。生6:老師,我還想到了不同的計算方法,用20×2=40(厘米)。師:還可以這樣算?說說你的想法。生6:根據前面的分析,知道了小正方形的邊長是大正方形邊長的一半,所以,2條大正方形的邊長就是4條小正方形的邊長,可以用“20×2”來計算,求出小正方形的周長。教師要肯定和鼓勵學生打開思維,并結合圖形進行講解。
四、反思——怎樣能做得更好
直觀化、表象化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尤為明顯的特征,這一方面受限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同時也較大地源自教師的教學固守。在本案例中,導致錯誤的原因是學生不能完全“抽”出小正方體這一單一個體來進行針對性的思考。成人化的思維視角在固化了教師教學思維的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思考進程。只有探問到學生錯誤的原因之后,把學生見到的“表象”從直觀意念中直接“剝離”開來,輔以前后承接上的具體的演化過程,學生的思維大門才被打開。源于此,貼近學生的實際、順應學生的思維而教,應是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在這樣的追求下,教師不妨以“三問”來做到時時自省。第一,你把兒童當兒童了嗎?兒童只是兒童。但是,教育現狀讓教師的眼里缺少了兒童韻味,導致面對的兒童不再是兒童。在數學課堂中,不要剪斷學生思維的翅膀,而有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面對學生的旁逸斜出,會無情打斷,無暇顧及。教師想的、做的,應是學生需要想的、需要做的。第二,你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原因嗎?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既是教學的資源,也是學習深入的路徑。然而,面對學生形形色色的錯誤,教師是否只有埋怨、感嘆和無奈?教師是否能主動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原因?其實,“笨有笨法,巧有巧功”,學生的錯誤,是他們學習中的問題所在,暴露出了他們思維中的盲點、斷點、困惑點。教師不妨走近學生,走進錯誤,或許能收獲不一樣的精彩。第三,你了解學生的課堂需要嗎?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被認同、被尊重的需要。尤其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所以,數學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強行灌輸和代替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操作等活動的機會,避免讓形式大于內容。只有跳出說教的范疇,給學生以自主,順應學生成長的意愿,在“助人自助”經歷中創造未知的精彩,才能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固化思想,不能以成人化的視角去審視學生,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打開,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蘇火林.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點滴思考[J].華夏教師,2015(02).
[2]錢玥.著力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6(02).
[3]陳光杰.關于小學計算教學課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8).
[4]張禮霞.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途徑[J].西藏教育,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