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 要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在認知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到實際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培養學生 動手操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1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于設疑,敢于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學“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時,15減9怎么算?教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開的),試著從里面拿走9根,想想該怎么拿?學生自己會發現從散開的5根中減9根不夠減,通過動手操作找到幾種不同的擺法:
(1)將1捆小棒全部打開為10根,與散開的5根結合起來是15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這1根和5根合起來就是6根。
(2)從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3)先把9根看成10根,從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隨后,在我的逐步引導下,學生能將自己拿的過程和結論用自己的語言口述出來,然后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大家積極舉手,踴躍發言。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最后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講出算理,得出十幾減幾最合適的算法。
2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
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并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該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2.1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
(1)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解決的問題;
(2)引導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3)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并指明注意事項;
(4)指導學生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能用數學語言標述出來并參與討論;
(5)教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論作出適當的評價。
2.2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辦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如教師可以適時地問:還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3注意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經常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轉化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即增長知識,又發展能力。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動手操作更是數學教學的好幫手。在教學10的組成后,我曾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題,讓學生研究。選擇1、2、3、4、6、7、8、9填()內,使等式()+()=()+()=()+()=()+()成立。每個數只能用一次。對于一年級學生說,要選擇合適的數,確實是夠難的,只有重視了學生“做數學”的過程,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絕不可固定在一個范圍之中、一種形式之中,要引導學生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用自己的雙手開拓燦爛的前景,描繪出美好的畫面。然而動手能力的訓練模式決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
如今的小學生對什么都感興趣,看到別人做,自己也想試一試,但是等自己親手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反而顯得笨拙。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培養創造力人才的基礎,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簡單有效方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就要多讓學生做,挖掘學生可以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動手操作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田淑華.數學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小學數學,2005(10).
[2] 錢平玉.動手操作,激活思維[J].江蘇教育,2005(10).
[3] 李森詳,劉煥知.低年級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多“說”[J].云南教育(繼續教育版),2006(03).
[4] 楊冬梅.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云南教育,2003(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