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蠶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生活經驗當“腳手架”,在數學和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學生一定會親近數學,運用數學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若能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走進生活;感悟;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3-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66
數學知識與我們生活關系密切,它來自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同時又被生活所應用。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生活化的場景,發展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在生活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從自身的實踐中去感悟數學,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新課標對數學教學有明顯的要求:教師不能單純地教教材,要用教材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若整堂課都是由教師單一的講解,就會顯得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讓學生理解數學,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有意義的與生活相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自在數學活動中去用數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的同時,讓學生也體驗了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樂趣,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數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讓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現實生活相互對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所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品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實際的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能用它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感受到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想,這樣,他們就會對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真有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學情境的創設,將更多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展現于課堂之中,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課堂教學中出示的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時,學生對如何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如:厘米、分米和米)很困難。學生對米、分米、厘米的感性認識不足,在選擇單位時也就無從下手。為了使他們充分體驗米這一長度單位,教師先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分小組測量乒乓球臺的長和寬并把數據記錄下來,然后是師生合作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讓學生充分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用米作長度單位的優越性,同時,利用學生的文具等身邊小物件,讓他們感受到分米和厘米的大小,通過觀察校園和身邊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的各種物體,感悟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創設生活環境,開展有意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只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識內在、本質的聯系。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和感悟數學。又如,通過讓學生分組做不同的游戲,過兩分鐘后如果想換別的游戲的學生可以調換,這樣利用每組學生人數的增減來引出“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從學生排座位時要先知道全班總人數再平均分的問題導入“和等分、差等分”應用題;從教室課桌椅的擺放,導入平面中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問題等等,由此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課堂上所設計的數學問題其實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用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就能得以解決。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的數學意識進一步增強。
二、培養學生能聯系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材中所設計的好多數學問題,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當中。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說:“數學來源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盡量要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能聯系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測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三、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學好數學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真正做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培養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的習慣,讓學生感知數學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其次,應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習慣,培養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要順應人類學習的需要,從抽象、嚴謹、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擺脫定義、定理、法則公式及練習的純形式化的模式,以開放的體系再現數學的基本過程,了解現實、尊重現實,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 王德民.讓學生走進生活感悟數學——從一道代數題談起[J].新課程(下),2013(5):169.
[2] 柯金根.讓學生走進生活感悟數學[J].文理導航旬刊,2011(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