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惠
[摘 要]閱讀初感是個體根據已有經驗、言語圖式等,在直接接觸文本的過程中,對語言材料產生的第一感受。因為個體的差異,直接造成和導致了閱讀初感的差異和不一致,同時也造就了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初感是開啟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出發點和指向標。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契合個體閱讀的初感滋養與取舍,基于學科思維的積極傾聽與對話,立足語文素養的課外閱讀與實踐,將語文學習建立在學生閱讀初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問題”生長開來,鏈接深度學習,才能有效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初感;深度學習
一、學生的閱讀起點在哪里
學生感知文本不是始于空白的。當初步接觸文本時,兒童自己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結構會起關鍵作用,此時生成的閱讀初感會烙下鮮明的讀者印記。
1.直覺性:目標在封閉中隱遁
閱讀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與認知心理學中的內隱學習理論不謀而合:閱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知識,形成某種能力,而這種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某種測試表現出來,但在意識層面卻無法覺知。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直覺感受處于原生態的散點狀態,是隱隱約約的存在,是一片尚未被發現和開墾的秘密花園。
2.層次性:資源在差異中流失
學生的閱讀經驗、生活經歷凝成的前理解差異,造成了文本意義的開放性,資源在差異中生成。當信息差可以隨著閱讀活動的推進在共同體之間傳遞和增長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思維才在同伴之間可感可觸,思維的流量也就屬于開啟模式了。遺憾的是,這些可貴的生成性資源,卻一次次在自然忽視中流失了。與此同時,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積累還相對稚嫩,與文本初次對話容易從“想當然”出發,因而閱讀初感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這些“不合理成分”很可能成為閱讀教學的起點,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3.生長性:方法在漠視中淡化
閱讀初感是兒童以個體獨特的眼光,在未經他人干預的情況下,調動自身原有的言語、情感、生活等經驗,在自主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種以想象、思考為主的個性化審美體驗。因為它的直覺性和層次性,也使個體產生初感的方法“劃地為營”,缺少與其他讀者的分享與交流。兒童的閱讀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這一次”的閱讀是為了“下一次”“更下一次”的閱讀,從而走向生活閱讀,讓閱讀成為生活的必需。在實現“這一次”閱讀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初感的知識串聯、思維碰撞等,不斷激活兒童的閱讀期待,指向“下一次”更加深度的閱讀,應該成為語文教師自覺的學科意識。
二、如何鏈接指向語文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在學生理解性學習的基礎之上,學習者批判性地生成新的思想,并將其融入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并做出選擇、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學生的閱讀初感應該成為開啟深度學習的出發點和指向標。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建立在學生閱讀初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問題”生長開來,必定能鏈接語文深度學習,有效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1.契合個體閱讀的初感滋養與取舍
閱讀初感需要呵護與滋養。學生在初次閱讀作品之后,說不出、講不清自己的感受,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要使學生閱讀后有感觸,有問題,有發現,會交流,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
(1)借力技術,實行即時對話。教師要讓閱讀過程可以“看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習所產生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并無好壞之分。教師應尊重并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并從中讀懂他們思維的奧秘,在這樣的思維田野上播種、施肥。兒童的天性中有探求知識奧秘的因子,教師要善于把握和誘導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生的學習能像藤蔓一樣,不斷生長,開花結果,并有跡可循。
傳統的閱讀教學,常常借助預習單的形式捕捉學生的閱讀初感,雖有一定成效,但比較滯后。而以移動、互聯為核心的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可以更為方便地提供一種讓學生邊閱讀邊感悟邊分享,并得到及時反饋和不斷提煉個人理解水平的閱讀環境。結合班級的QQ群,筆者要求學生每預習一篇新課文,人人都要“發布”一個有質量的問題或發現,其他學生可以參與思考和討論。
(2)合理分組,豐富閱讀層次。閱讀初感是兒童個性化閱讀最初、最直接、最純粹的顯現,代表著兒童最初思考的成果。為促進思維的最大化,我們一般依靠學習共同體的形式豐富初感的層次。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信息素養、語文能力等具體情況,我們一般建立4人小組,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共同體之間存在差異。共同體不僅是一個群體,更是一個有學習力和競爭力的團隊。通過這樣的“民間組織”,有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3)有效整合,經歷高峰體驗。學生的閱讀初感是教學的寶貴資源。一方面,學生由于閱讀經驗和言語圖式不足,對文本的初讀存在“難以避免的粗糙與偏狹”;另一方面,兒童作為天生的學習者,對文本有著新鮮的“陌生化”視角,會有一種超越教師教學經驗的“兒童化”理解。閱讀教學的目的正是要引導學生超越自己的閱讀初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認清學生初步閱讀后與文本之間存在的距離,并以此為起點來開展閱讀教學。
把學生的閱讀初感進行歸納,用兒童的視角呼應學生的初感,讓“發現者”感受閱讀的樂趣,讓更多的學生習得閱讀的方法學習是一種相互傾聽與對話、理解與表達的過程,是與文本世界、與自我、與他人不斷“碰撞”從而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的活動過程。而知識不過是人的經驗,學習就是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進行交流并相互印證,從而完成對自己原有經驗的改造重組,使認知結構隨著新知的充實而不斷調整、擴展,最終實現真正有意義的建構。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適當放手,拋卻自身對教材的“標準化理解”以及預設的教學環節,全身心地投入到傾聽兒童初感的對話中來。當然,這一切必須基于教師對學科素養準確而又深透的理解,基于對學生閱讀初感長期的呵護與培養。
參考文獻:
[1]鐘桂芳.讓課外閱讀走向“可視化”[J].江蘇教育, 2015(37).
[2]孫素英.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7.
[3]袁立民.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6):98-98.
[4]黃建英.論小學語文探究閱讀教學模式[J].大眾科技,2004(4):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