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旺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討論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課堂討論;體會
新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為了實現(xiàn)學生能生動活潑的學習,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課堂討論便成了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比如當前課堂討論主要存在討論時機把握的不夠好,討論方法不科學以及討論氛圍沒形成等問題,從而導致課堂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才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結合我教學實際來談談體會!
一、討論前要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為此,應當創(chuàng)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tài)。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zhì)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fā)展。
二、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jīng)過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又能討論什么呢?正是由于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討論時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課堂討論形同虛設,往往成了空熱鬧、假正經(jīng)。其實,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組成員交流和討論的源泉。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在出示一問題后,馬上組織課堂討論,并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討論能深刻嗎?學習是學生內(nèi)心的感受過程,學生解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經(jīng)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沒有充裕時間的獨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有時還會產(chǎn)生“牛頭不對馬嘴”的觀點,課堂討論收效甚微。有鑒于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經(jīng)過了自己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討論時才會深入,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xiàn)和迸發(fā)。
三、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一旦學生進入了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確實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個小組之間,看似很忙,實際上大多在擺樣子,裝門面;有的教師不知所措地在講臺邊等待;有的教師正在準備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等等。此種情況下,教師并沒有真正參與和投入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的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和調(diào)控。
課堂討論的關鍵是教師參與。課堂討論不是只有學生參與、教師旁觀,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和調(diào)控,課堂討論將會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已從傳授學生知識,告訴學生“真理”,轉向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做好顧問和參謀,做一位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討論中,教師的重點是如何精心設計,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展開與評價等全方位、全過程把握。
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學生隨時都會有新思想和新問題生成,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往往會阻礙課堂討論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介入并為其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獨到見解或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要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以激發(fā)其繼續(xù)探討的興趣和熱情。
五、討論時要加強觀察能力模仿能力,閱讀能力的訓練
觀察、模仿、閱讀能力在數(shù)學數(shù)學學習中是很重要的,有道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認真審題,離不開觀察:既觀察已知條件,又觀察求證結論;既觀察數(shù)據(jù)特點,又觀察形態(tài)特征;既觀察明顯結構,又觀察隱蔽條件;既作正面觀察,又作反面設想;既作直接觀察,又通過轉化作間接觀察。總之,要善于靈活地調(diào)整觀察角度,通過不同觀察結果的對比,方能揭開神秘的面紗,認清廬山真面目,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分析出已知、未知的聯(lián)系,考察這道題的命題意圖,找出相應的解法。這就好像寫文章之前的腹稿一樣,找到解題思路之后的解題過程其實是很快的,我始終認為,數(shù)學不是要把你算成山精水怪,天昏地暗。真正的最佳的解題過程往往是很簡潔的,答案也很簡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數(shù)學有一種簡潔美。因此,我們學數(shù)學絕不能蠻干,蠻干是會讓學生對數(shù)學望而卻步的;要巧干,多鉆空子,多觀察,把一個題目的底牌看穿。
六、討論后要做好匯總工作
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教學場面,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這是不對的。教師除了認真組織好小組討論外,還必須做好小組討論后的匯總工作。通過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結果的形式,鍛煉學生總結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組和組之間的相互學習、補充與交流,鞏固和擴大小組討論的成果。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治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以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如在組織學習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必須提前作好預備,并要求他們作好分工合作,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并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每一小組必須有書面材料并作好匯報工作,這樣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課堂討論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要抓住討論的契機,把討論放在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生易混淆處;難度要適宜,要放在學生思維的敏感區(qū),使學生經(jīng)過課堂討論后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