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變革,博物館概念在不斷發生改變,作為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人文自然遺產等的文化教育機構,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知道自己從哪來?怎么來?又將要到哪里去?所以新時期博物館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通過博物館社會價值的輸出來主導國家和民族的正能量,來點燃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人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
關鍵詞:遺產;以人為本;公益;正能量
博物館,最初作為古物收藏寶庫發展到后來貴族們的專利,曾有那么一段時期博物館一直被烙上“高大上”的標簽,普通民眾望而卻步,未能感受到它的溫度。直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博物館繁榮時代,真正的公眾博物館概念才逐漸明晰,其工作重心逐步向社會服務傾斜,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私藏到開放的過程,其服務意識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隨著博物館確立以“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宗旨,博物館的社會價值也在發生轉變,新時期,博物館通過輸出主導國家和民族的正能量來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
博物館的永恒的課題是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發展,在這個課題下其社會價值表現在多個方面:
1 對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承和發展
中文的博大精深,往往體現在他的形式精簡與意蘊深邃上,“博物館”三個字就是如此,僅從字面理解,所謂博,大也,廣也,博大精深,博古通今;物,即指物質與非物質的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館,房舍。其中, “博”作為形容詞,修飾“物”, “物”之所處于 “館” 中, “博物館”一詞核心在“物”,對于博物館來說,“物”——藏品、文化遺產是它的基礎,絕非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必須有,在業界,一個博物館的藏品多少與等級是衡量該博物館的重要標尺,離開藏品,博物館就不成其為一個博物館,博物館要發揮它的作用,實現其社會價值,履行其社會責任,扮演好社會角色,都是圍繞在藏品的前提下進行的,任何技術任何方法都是在藏品之上進行的,還記得2014年博物館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藏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珍藏著過去的人、事、物,今天以及未來的人們通過直接與藏品的“對話”去知曉、了解久遠的歷史和過去,積淀知識、吸取經驗教訓,尋找自我身份、歸屬感,追溯自己完整的歷史和遺產,以更好的掌握當前把握未來,所以博物館的社會價值還是應從藏品、文化遺產這個根本的問題上出發。
2 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以人為本,講的是博物館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人,博物館為社會發展服務最終落到實處是為人的服務;同時,以人為本,也是博物館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了博物館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2008年通過實施全國博物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政策,博物館從以往的“以物為中心”開始向“以人為中心”轉變,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并不否定博物館“物”的重要性,隨著免費開放的落實,博物館正在成為與公眾接觸最頻繁、聯系最緊密、影響最廣泛的平臺,一個最直觀的感受,那就是在旅游業如火如荼的今天,游客們到目的地的行程一般都有到當地博物館的行程安排。所以“以物為中心”是博物館社會價值的基礎,但“以人為本”是博物館社會價值的未來。
3 公益性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我國政府自博物館傳入國內就將博物館事業明確定位成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將其納入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體系當中,這有力地推進了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及博物館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免費開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誕生生態博物館、推行流動博物館、博物館代表團進社會學校部隊等單位,說明博物館的業務活動也在日益深入社會,貼近現實生活,真正做到“博物館社會化”在路上的發展狀態。博物館的發展,一方面反映出了國家和社會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對發展博物館事業的關注;另一方面博物館公益性的具體落實促進了博物館按照社會需求在做積極的調整與轉型。作為一個公益性的常設機構,如果遠離社會,博物館將是孤芳自賞,所以博物館要走進公眾,公益性理念要先行,緊跟時代脈搏,與時俱進,關注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視公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免費開放帶來的數量上的增長促進質量上的飛躍,發揮專業優勢,創出特色,通過公益、專業兩張王牌贏得社會公眾認可,培養公眾博物館意識,養成參觀博物館的習慣,讓社會公眾與博物館及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互利互惠的交融。
4 教育性
博物館在創立之初只是珍寶儲存庫及為滿足上層社會和少數知識精英的需求而建立的場所,并不對大眾開放,因而與一般民眾并無大的干系,更談不上為社會服務,是隨著社會發展博物館才被賦予征集、典藏、陳列、研究、傳承、公益、教育等這些新的職能。作為一個基于“物證”的社會教育機構,教育成為博物館的核心理念,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還曾記得有這樣的形容——如果說收藏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其自身獨特的“實物”特點和形式多樣的展陳手段,通過一定的主題和藝術形式,直接給予觀眾一種最為真實和直觀的印象,這種教育的效果不同于教科書、文字或其他的教育方式,而是以最符合歷史原貌的形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表現歷史和傳遞歷史。
博物館教育在社會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將博物館形象的比喻為沒有圍墻的學校,一本立體的百科全書,校園之外的第二課堂,社會大眾的終身教育場所,與傳統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可以很良好的起到傳統學校的補充。這里社會大眾通過與博物館藏品(文化遺產)的知識(信息)主動相互作用,去體驗、發現、欣賞、深化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通過興趣使然抑或群體帶動去了解來龍去脈、總結經驗教訓到獨立思考,實現主動學習。無可否認,博物館教育使許多人受益終身,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認識甚至價值觀會發生某種改變,最終轉化為他們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
5 主導正能量
博物館的社會價值表現為多方面,各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環環相扣,并隨著社會進程的洪流還將不斷擴展。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博物館不在于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擁有的資源能做什么?在新的歷史時期,一方面,社會公眾的態度和需求在影響著博物館社會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博物館倡導的價值取向無不影響著社會公眾的思想、價值和審美,所以,在物欲不斷得到滿足和膨脹的今天,博物館還應該有一份能量的擔當,一種社會正能量的主導。
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一個社會可以不完美,但絕不可以沒有正能量,博物館作為主流文化宣傳陣地,這種能量主導性一直有,但傳遞性還有待加強。絕大部分博物館做到了精于“授業、“解惑”,但還需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通過博物館社會價值的輸出來主導國家和民族的正能量,來點燃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人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用人性的本能和愛心的接力讓當代與未來的社會公眾能夠站在已逝的一代代肩膀之上去更好的看世界、改造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