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 要:現代科技不斷改變著新聞傳播格局與媒介生態環境,互聯網已成為媒體深化融合發展的新引擎,新技術催生媒體進化,革新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式,在媒介生產、營銷、管理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互聯網思維,在傳媒組織建構、生產模式、產品流通、產業體系等各方面全方位實現融合發展的創新變革?,F代媒介融合發展對傳媒人才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拓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構建媒介融合環境下高職新聞采編專業實驗、實習、實訓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現代社會需求的傳媒專業技能人才是當前高職新聞專業建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職教育;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49-02
一、媒介融合環境對傳媒人才需求的變化
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勢如破竹般變革信息生產傳播方式與格局,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一方面是新興媒體呈蓬勃發展之勢;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從各個業務鏈“轉基因”應對環境發展態勢。市場、技術環境巨變,促使無論哪種媒介信息載體都急需進行相應的融媒體人才儲備,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加快,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本項目組通過對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百家用人單位的傳媒人才招聘信息分析檢索,總結出媒介融合環境下對人才需求呈現以下特點。
1.互聯網新媒體人才需求旺盛,用人單位呈現多樣性
互聯網新媒體的跨界浪潮不僅席卷媒體巨變進化,也深度影響其他行業的發展態勢。調研顯示,招聘媒介人才的百家用人單位性質有教育、醫療、化工、科技、傳媒等各種行業,各類用人企業依托本身的經濟力、品牌力和影響力通過獨立開發APP、微信微博、網站、H5等形式進行傳播,融媒體人才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在傳媒行業。用人單位地域顯示,經濟越發達對媒介人才需求量越大,其中與傳媒相關的20多個崗位中,招聘信息檢索熱詞前三位是網絡、互聯網、新媒體。APP、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圖片等編輯、新媒體內容編輯、新媒體運營等業務崗位需求量大,并不斷呈現上升趨勢。
2.具備互聯網思維與數字技術的融媒體人才受市場歡迎
新傳播技術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加速器,傳感器、GPS定位、人工智能軟件、大數據、可視化、云計算和云平臺等一系列技術在新聞信息生產中的應用豐富了新聞生產內容的多樣性,增加了新聞內容豐富性、詳實性與體驗感,增強了新聞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在互聯網技術與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傳統媒體不斷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懂新聞、懂技術、懂策劃,而且能夠將音頻、視頻、文字等媒介和多種媒體技術有效整合,使新聞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傳播。針對當前新聞信息生產、制作、設計、發布、傳播等各流程均實現了數字化,具備移動互聯網思維方式、懂數字信息開發、懂新聞產品設計、懂用戶體驗、懂互動交互的人才備受傳媒市場歡迎。
3.采編錄攝制基本功扎實,復合創意能力的人才受青睞
通過百家用人單招聘信息統計,對適用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在經驗、吃苦、踏實、熱愛、認真、興趣、抗壓、熱情、喜愛、合作能力等描述的詞頻中,統計顯示高詞頻的為“踏實”“吃苦”“協調能力”“團隊精神”。在職業拓展能力的招聘信息描述顯示,語言表達、寫作能力、駕駛能力、外語水平、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公關能力、溝通能力等詞頻中,“策劃能力、溝通能力”顯示較高。招聘信息對職業技能描述多集中在“內容+創意+服務”三個方面,在職業技能描述中,大多數用人單位要求人才具備懂新聞、會原創、能采集、整合編輯信息的基本功;Ps、Html5、App、Dreamweaver、Flash、Ediusd、Illustrator、AE等圖像處理、音視頻編輯、特效、網頁制作軟件是需求人才必備的技能,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人單位對適用人才提出要具備“創意和設計能力”,需要具有多元創意能力,包括內容創意、視覺創意、產品創意、技術創意在內的創意型人才。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充分顯示,在整個新聞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通過相關內容與技術的創意設計、注重內容的服務與受眾體驗而傳播,會吸引更多人閱讀、互動和轉發,這已成為信息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常態,因此復合創意能力的人才更受用人單位青睞。
二、現階段高職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存在問題
目前高職傳媒院校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人才機制與建設的軟硬件條件均不足,尤其是融媒體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市場對人才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1.缺乏具有融媒體時代特點的實踐課程體系
融媒體環境下,職業崗位、職業標準、工作內容與流程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崗位需要掌握多元化職業技能,某些崗位更需要工作者可以融會貫通完成工作任務。高職新聞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還不能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指導,缺少依據融媒體特點的崗位標準建立的實踐課程體系。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新聞專業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時,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沒有按照現階段職業崗位標準進行合理設定,實踐教學僅表現課內外練習,沒有按照崗位應用能力的結構進行研究細化,科學分配理論與實踐的學分總量,因此造成“做”與“學”不能有效融合為一體。課程之間的實踐教學更是各自獨立或交叉重復,實踐課程之間缺乏系統連貫性。
2.實踐課程內容缺乏科學性,滯后職業市場需求
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現階段高職新聞實踐教學還延續傳統方式,實踐課程內容的選取與融媒體市場人才技能需求標準脫節,有些實踐課程內容陳舊,訓練方式老套,課程內容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基本素質、學科知識以及專業技能標準不能隨著市場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實踐課程內容的選取自然與職場需求脫節。
3.實踐教學平臺相對落后
新聞業務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高職新聞專業也意識到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在實踐教學中加強了電子期刊制作、H5、網頁設計與制作等新媒體技能,但缺少系統有機的項目實訓,很多涉及新媒體融媒體的實踐訓練比較膚淺。另外,由于資金的影響,目前籌建融媒體實驗的院校也十分有限。endprint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1.融媒體環境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本文依據融媒體市場調研、高職實踐教學存在問題探析,提出以下高職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未來的競爭力和創新意識,實現服務融媒體市場的功能。
(1)項目化系列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項目化實踐教學是以工作項目作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的工作流程,實現專業技能的培養,對相應的理論知識的理解應用的同時,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精神、質量意識及創新意識等。針對融媒體市場環境對人才知識結構、專業技能的變化,高職新聞專業可以依據企業人才需求、學生需求、專業需求,圍繞專業核心能力,有效設計融媒體項目化系列化實踐教學實施模式,項目可以按照初始就業崗位、職業發展崗位、職業遷移崗位構建實踐課程體系,按典型工作任務選取項目,設置系列項目實踐課程,形成項目實踐鏈條、職業能力提升鏈條,通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逐步拓展學生的職業技能。項目化系列實踐教學模式與崗位需求密切結合,不僅實現了學生在校內對職業環境、工作流程、工作項目的成功模擬,也有機結合實踐課程的連貫性系統性。
(2)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以工作室為載體,由教師、行業企業指導教師為主導,承接企業生產項目,將課程、教室與實踐融為一體,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完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如成立”數字出版物設計制作工作室”“網絡視頻直播工作室”“全媒體中心報道工作室”等,打造了一系列大型融合報道工作室和創意媒介產品工作室,釋放出融合產品創意力和生產力,通過自主培養和借力發展,充分應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手段,引發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重構課堂教學流程,實現高效課堂,將封閉課堂轉變為開放課堂,縮短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的差距,縮小專業教學與日新月異社會之間的距離,逐步有意識地培養由記者、編輯、設計師、程序員等構成的多元團隊,更符合高職新聞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律。
(3)探索學工交替、校企合作等多樣化實踐教學模式。媒體融合、數字媒體教學相關課程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只有面向經濟建設和市場需求,按照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要求積極開展學工交替、校企合作等多樣化實踐教學模式,才能擴充課堂應用實踐教學內容,幫助老師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的指導,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訓條件和實習崗位。學工交替、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重新構建既懂技術,又懂出版流程、會交互設計、能內容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可將專業特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所包含的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有機合理統一、有效配置,實現一體化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2.媒介融合背景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意義
教育部關于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要堅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具有高素質的職業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承擔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的關鍵體現,構建全媒體實踐教學模式,有效開展實踐教學,是社會發展對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求,也是今后高職傳媒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課題。
參考文獻:
[1] 戴士弘.職教院校整體教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 尚京華.適應媒介融合趨勢,培養高素質國際傳播人才[J].現代傳播,2010(12).
[3] 陳喆.全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J].青年記者,2012(7).
[4] 徐峰.談高職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10(3).
[5] 黃艷萍.淺析高校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改教法,2015(2).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