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國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國學經典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進行滲透,對于提高學生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經典滲透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課堂教學;滲透
“國學”是指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學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誦讀國學經典對于提高學生素養具有明顯作用。而將國學經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合理滲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經典的感染和熏陶,還有助于學生個人素養的全面提升。那么,如何讓國學經典潤澤整個語文課堂教學呢?可以從以下諸方面入手:
一、在識字、寫字中滲透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方塊字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領略漢字之美,是國學經典傳承的基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漢字,走進我國經典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漢字之美,經典傳承之可貴,更產生將之不斷發揚光大的情感。
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循。為了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漢字演變之源遠流長,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漢字演變的規律——從最早的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到小篆,到隸書,再到現在的宋體。比如,在學習“門”字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邊播放“門”字的演變過程,邊用語言進行講解描述,這樣教學,將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轉化到理性思維,不僅關注了漢字形體的變化,對文字的意義也有了具體、生動、形象的認識,做到了寓教于樂,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也讓他們在漢字演變的規律中,在書法的藝術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從而更加熱愛我國經典傳統文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也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前提,因此,打好識字、寫字基礎也是打好學習國學經典的基礎。在小學生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挖掘漢字中的經典因素,或是講解漢字的由來,或是讓學生在閱讀國學典籍作品中識字,從而讓我國的優秀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二、在經典誦讀中熏陶
在北師大語文教材中,編排了許多古詩詞誦讀和名言警句,這些作品之中蘊含著眾多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既有描寫優美風景的,又有歌頌品格情操的。這些古詩詞用詞講究,押韻有序,讀起來瑯瑯上口,可以使讀者心靈受到啟迪,情感受到熏陶。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受美好。例如,在北師大積累應用中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后悔心……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身怕不動,腦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熟能生巧,業精于勤”等內容。學習、感悟這些經典語句,對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古詩詞也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傳承教育的有效媒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于這些國學經典內容,教師要提倡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在讀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讀中感受到親情、友情的珍貴,明白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中的古詩詞或者經典語句,都是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吟誦,讀出真感覺,讀出真滋味,進而提升學生個人素養。
三、在歷史故事中感染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歷史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挖掘文本教材中跟國學經典相關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滲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使國學經典真正得到發揚光大,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母親的恩情》一課中,主要描寫了詩人在臨行前母親為其細細縫補衣物的情景,充分體現了“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母愛關懷與母子之間流淌的濃濃親情。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以此為憑借,向學生延伸《三字經》里的相關內容:“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中的經典名句,它講述的是我國歷史上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經三次搬家的故事。同樣是母親,同樣有一顆慈母之心,孟郊的“報得三春暉”和《三字經》中的這一名句在千百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是有著特別的道理和緣由的。在《三字經》里,還有許多告誡人們為人處世和做人道理的名言警句,也可以適時引導感興趣的同學進行閱讀。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歷史名人故事,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憑借這些故事,結合國學經典向學生傳遞做人的道理。
總之,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每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國學經典誦讀為抓手,為培養出知書達理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追求的“上品”中國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