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敏
摘要:中學非正式群體是存在于中學之中,相對于正式群體而存在,基于情感、興趣、愛好、觀點、年齡等自愿形成的沒有明文規定的小團體。本文基于中學生的特點,分別從非正式群體的成因、特征、分類以及管理策略四個方面,對近年來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關鍵詞:中學階段;非正式群體;特點
基于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等工具,以“中學”、“非正式群體”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了關于“非正式群體”這一問題相關期刊和碩士論文若干篇,經過文獻分析發現中學階段非正式群體不同于其他學段的一些特點。
“中學”是對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的總稱,屬于中等教育的范疇,包括十二三到十八九歲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身體快速發育,思維方式多樣,產生性別意識,和同伴群體的交往日益密切,追求自主、個性等等。中學生非正式群體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而言,既有一般非正式群體的特性,又有其獨特的特點。
“非正式群體”也被稱為非正式組織,由行為科學主義理論家梅奧于1932年在霍桑試驗中提出。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我國也逐漸接受非正式群體的概念,并將其引入到班級管理領域當中。本文認為中學非正式群體是存在于中學之中,相對于正式群體而存在,基于情感、興趣、愛好、觀點、年齡等自愿形成的沒有明文規定的小團體。其內部成員之間信息相互交換、數量穩定、溝通良好、團結一致。
一、 對非正式群體成因的研究
中學階段的學生處在生理、心理發育的特殊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也體現了這一特點。關于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很多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見解。
李文芬、許凝等人都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為理論基礎,并結合中學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論述,認為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是源自于學生在班集體的正式群體中從最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到歸屬、尊重等社會需要,再到自我實現的成長性需要得不到滿足,這時個體就會自發尋找興趣相投、志趣相近、面臨相同境況的同輩進行傾訴、交往,非正式群體能滿足個體在正式群體中缺失的成長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
許凝將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從個體、學校、家庭和社會四個因素進行分析。個體因素在于學生“處于相似或相近的身心發展階段”,存在相似或互補的個性特點。學校方面的問題在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優等生”與“邊緣學生”之間的差距、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之分。家庭在中學階段青少年成長中的影響力,占到相當大的比重,家庭結構松散(如單親家庭)、家庭氛圍不和諧、獨生子女、父母教育方式不當等問題,同樣也會導致非正式群體的產生。社會方面的原因來自于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如熱衷于暴力或網絡游戲形成的小群體。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影響青少年發展的各種因素也與日俱增,“各種非正式群體的種類繁多,形式各異”。[1]
黃夢瑤認為,非正式群體在中學生之間已極為普遍,其原因可以追溯至“心理、家庭、空間距離、學校、社會五個層面”。空間距離相近的學生更容易組成非正式群體,比如住在同一個小區、一條街、一棟樓,上學、活動、玩耍都在一起,感情自然好過其他人。或者同桌、前后座,作息時間一致,空間距離接近,“在時間和空間上給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
江宏認為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正在被喚醒,“他們強烈地感受到自我的作用,萌發了成人感和獨立意向”,[3]逐漸意識到友情的重要性,更喜歡向朋友傾吐情感,渴望被理解和被承認。
綜上所述,各位學者都對非正式群體的成因進行了深刻分析,總的來說,中學階段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自我成長性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是該階段的學生年齡相同或相仿,處在相同或相似的身心發展階段;三是面對相似的客觀外部因素,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四是中學階段學生身上有許多相似的性格特點。
二、 對非正式群體特征的研究
中學階段非正式群體作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具有正式群體的一般特征外,還具備一些特質。
張同惠對農村初中非正式群體進行分析發現,排除非正式群體具備的一般特征(如相同的興趣愛好、成員關系緊密、有核心人物、消息傳播迅速等特點),非正式群體所具備的特質是成員之間“心理相容,具有排他性”,是因為該班級內多名同學父母離異或再婚,學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同病相憐”的人彼此之間尋求慰藉,滿足愛的需要。[4]
王慧敏則認為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的特征還包括“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排斥群外成員”。[5]非正式群體是以情感認同為條件而形成的小團體,成員間彼此信任,有堅實的基礎。青少年正處于血氣方剛的年紀,朋友有困難會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兩肋插刀”。與此同時,親密無間的小團體人員容易呈現“抱團”現象,排斥外人加入小團體當中。
張博的研究表明,同輩群體(在此與非正式群體同義)的不當交往會引發校園暴力問題。個體在群體當中容易產生從眾心理,進而導致“道德認知進入誤區、道德情感異化、道德意志薄弱,行為失范”。[6]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非正式群體多在班級內或校內產生,他們年齡相當,興趣相投,小團體內有核心人物,遵循群體內不成文的準則,彼此相互信任。近年來,小團體由最初的同性組成開始逐漸接納異性進入小團體。但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成熟度上存在差異,初中生更加情緒化,高中生則開始顯露理智的一面。因此,初中生非正式群體比高中生非正式群體更易變化、穩定性差。[7]
中學階段非正式群體的特征在某些層面為學校、教師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擾。小團體日常活動內容主要以娛樂為主,像一起打牌、玩游戲,“缺乏教育性”;根據群體里不成文的規定,群體內成員會保持同樣的發型、穿同樣的衣服,學習成績也基本保持一致,否則就很有可能被小團體孤立,所以,非正式群體易使群體內成員“去個性化”;異性非正式群體的出現還會導致早戀現象。[8]如何面對、解決非正式群體內這些問題,對學校和教師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endprint
三、對非正式群體管理策略的研究
中學生非正式群體在班級和學生健康成長發面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它既能影響學生學業表現、學生價值觀還能影響學生的社會化發展,所以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充分滿足集體進步和個體成長的需要,才能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黃夢瑤從幾個方面詳細論述了教師在非正式群體管理當中的作用。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以公正客觀的眼光看待,正確引導非正式群體的日常活動,使其朝著積極有益的方向發展,還要能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小團體,因材施教。其次,教師要能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創設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再次,非正式群體的核心人物是“靈魂”所在,教師要善于引導這一關鍵人物,調動關鍵人物的積極性,利用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體中的影響力來加強管理。最后,教師自身的影響力在班集體管理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應不偏不倚的對待每一位同學,完善個人品格,提升個人魅力,以德服人。[9]
黃章鵬建議對待“針對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群體采取相應的管理策略”。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對班級管理不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對待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持續不斷、采取獎勵手段進行鼓勵和激勵;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可能有向消極型轉化的風險,對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應以引導為主,使其轉向積極型非正式群體;而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對班集體的管理起負面作用,經常與班集體的一致目標“對著來”,對待這一群體首要目標是轉化,加強對消極型群體的關注和關愛。[10]
劉艷提出要“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育人系統”。家庭對學生的擇友影響也較大,所以對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監督工作絕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應當形成學校、家庭和社區聯動的育人系統,實現非正式群體的健康發展。[11]
王曼在對中學生非正式群體越軌行為的研究中提出,除了學校、教師對非正式群體進行教育引導外,中學生也應“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保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恰當處理人際交往關系,“樹立法律保護意識”。[12]
綜上所述,中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家長作為第一監護人首先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也不言而喻,家長的責任不能完全由學校替代履行。只有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聯動模式,才能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四、總結及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非正式群體本身不存在好壞之分,只是不同類型、層次的學生組成的群體容易產生負面的教育影響”。[13]國內目前對于非正式群體的研究多數還是建立在理論分析上,缺少實證研究,科學性有待加強。對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研究,初中生多于高中生,對高中生非正式群體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在進行文獻梳理時,難免有所疏漏,很多思考可能還停留于表面,很多問題還有待于今后深入的探索研究。
中學生非正式群體應當獲得學校、家庭、教師的尊重和關注,恰當處理和教育引導中學生非正式群體之間的關系,將會有益于班級有序運行,也會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13]許凝. 初中學校班集體中消極型非正式群體的轉化研究[D].吉林:延邊大學,2010.
[2][9]張夢瑤.初中生非正式群體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
[3]江宏.中學生非正式群體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01,(2):15.
[4]張同惠.農村初中班級非正式群體的現狀及引導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15.
[5]王慧敏.初中非正式群體的現狀及管理策略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5.
[6]張博.同輩群體對初中生品德的消極影響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7]王鑒.班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4.
[8]王延華.加強中學生非正式群體德育工作[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10]黃章鵬.非正式群體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11]劉艷.初中班級非正式組織管理研究——以長沙市麓谷明德中學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12]王曼.中學生非正式群體及其越軌行為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