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史次呷
【摘要】:少數民族有自己的地方語言習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欣賞,解讀文本,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能力就顯得有點困難。
【關鍵詞】:民族地區 語文 學習能力 培養
小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階段,語文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應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培養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發展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同時讓學生積累一些簡單的日常溝通的話語,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如何發展偏遠的少數民族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呢?本文我結合自己多年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偏遠地區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教學所得的經驗,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一、情感交互,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學習
孩子的天性就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利用兒童這一特性,刺激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每節語言培訓課上,用漢語和學生進行情理交融,誘發兒童自覺學習的情感,既能精通民族語言,在教學中,你可以根據翻譯,給他們一種新的語言。在初學過程中,最好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東西進行溝通,例如圖片,實物,也可以通過電視教學,這是簡單化的初級教學。“親其師,信其道”。兒童學習的無意性和情緒化,決定了老師情感教學的必要,親密的師生關系可以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滋潤,保持孩子的積極情緒,愿意接受知識的傳授。所以,教師要將愛的雨露無私地播灑到每個學生的心田。
二、要養成學生認真聽的良好習慣
認真聽的習慣。在課堂上,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而且還用體態傳遞信息,用目光和學生溝通。因此,就需要學生在上課時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想,動員所有感官器官參與學習。是否能調動起所有感官器官參與學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課上要做到精力充沛,精神集中;掌握重點,抓住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和分析;大膽質疑, 展示思維。只有做到精力集中才能聽懂老師的講解。如果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學習效果。同時從尊重人的角度來看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是一種尊重人的表現。聽思并行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要培養學生發展邊聽邊思索的好習慣,使之思維跟隨老師的教學方向走,不斷地分析老師的內容。“學而有思”那么,就會進一步理解主旨,領會其意。
三、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教科書的基礎上也可以因材施教。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只不過是范本,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這門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完成教科書內容的同時,您還可以收集優秀的課外材料,將優秀的課外材料靈活性地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給課堂增添生機,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文化的陶冶,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語文課堂上根據講解內容的需要適當講授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如彝族歷史悠久的文化等,不僅能激發彝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更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學生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四、必須要建立教師有威信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有輕松宜人的課堂氛圍
做到彼此關心包容,有利于雙方沉浸在課堂輕松宜人的氛圍中。如果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威信,激情高昂,生動,學生就會精神集中,充滿興趣。反之如果老師和學生關系僵化,學生就會產生心理負擔,老師的教學過程也不會那么順利,最終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基于此,必須要建立教師有威信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是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的前提,教師要學會善于使用善良的眼光,和藹的態度,優美的贊言,縮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相信他們,才能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好教師威信。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對待學生的錯誤,要給予一定的耐心指導,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允許學生提出質疑問題,對他們要充滿關心,熱情,耐心和信心。
結束語: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在語文課堂上教授少數民族文化知識,不僅要刺激學生學習語文的熱量,更多的學生培養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培養彝族地區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時, 語文教師既要多學習和借鑒發達地區的教育教學經驗, 又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整合優勢資源, 不斷創新。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獲得一定的學習能力,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將會更上一臺階,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為彝族學生創造用普通話交流的漢語環境,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用民族文化照亮他們心中的燈,這才是一條有意義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郭麗梅.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1999(1).
[2]陳志群.學習習慣更重要[J].家庭與教育,2004(7).
[3]盧鳴.多角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貴州教育,2005(7).
[4]周秀梅.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之我見[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6(2).
[5]劉理俊.在合作學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幾種習慣意識[J].四川工程職
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