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語文學科肩負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有義務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尤其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影響著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培養。民間童謠作為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有必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民間童謠,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民間童謠;學生;語文素養;傳統文化;學習興趣
教育系統中最為基礎的階段就是小學階段,而語文學科能夠為學生其他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僅無法有效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還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限制學生的學習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有助于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有效提升語文素養。民間童謠是寶貴的社會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民間童謠,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豐富的祖國文化,還能夠提高學生對多樣性人類文化的理解。所以說,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教師應注重發揮民間童謠的作用。
一、運用民間童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閱讀是影響語文學習成績的重要內容,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對教材課文進行閱讀,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拓展閱讀,并且,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將讀后感寫出來,大家相互進行交流、探討,這樣不僅有助于相互之間的語文知識積累,還能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學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而促進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巧用民間童謠,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受其影響,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進而將語文學習視為習慣。比如說“小小少年沒煩惱,迎著朝陽上學校。見到老師問聲好,言行文明有禮貌。上課發言要積極,各門功課學得牢。踏著夕陽回家來,作業認真別潦草?!睂W生能夠受此歡快民間童謠的影響,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在民間童謠中融入教材內容
語文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參考依據,當前教育仍舊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雖然說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其中也不乏不易學生掌握的重難點知識,比如說,在開展《麻雀》這一教學內容時,該課文主要是講述獵狗發現了從樹上掉下來的小麻雀,想要將其吃掉,老麻雀不顧一切拼死與獵狗進行搏斗,就是為了拯救小麻雀。學生能夠聯想到該課文所要傳達的是母愛之情,但是倘若教師運用傳統教師方式單一地進行講授,不僅不利于學生切身感受這種情感,還不利于學生對該課文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倘若教師能夠在此巧用民間童謠,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被教學內容所吸引,還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母愛是天地間最為偉大的愛,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對其進行記憶。
三、使其促進教學方式的創新
為了充分發揮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教師需要在語文課程中有機滲透民間童謠,并結合教學內容對其進行組織和實施,使其能夠有效與課程實現融合,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價值的發揮。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他們喜歡聽故事,容易被故事內容所吸引,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將童謠故事化,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結合民間童謠,編成具有具體情節的有趣故事。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小花狗與大石頭》這一個民間童謠,激發學生學習童謠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該民謠原本內容是:一只小花狗,出門走走走,碰到大石頭,摔個大跟頭,咕嚕咕嚕?!處熆梢詫⑵涔适禄?,也就可以情節化為:小花狗在周末很早就起床了,它很開心地幫媽媽做了家務,媽媽看到小花狗這么懂事也很開心,就讓小花狗出去和小伙伴玩耍,但是不能太晚回家,要回家吃飯。媽媽也一直叮囑小花狗要小心走路,可是小花狗一會兒被風景吸引,一會兒被蝴蝶吸引,一不小心就被大石頭所絆倒,咕嚕咕嚕一直滾了下來,渾身臟兮兮的全是土。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有效被這樣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從而驅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有效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
總之,民間童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節奏性,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同時也符合他們的學習水平,所以說,民間童謠除了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之外,也是推動小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力量,將民間童謠巧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小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還能夠促進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提升自我愛國意識。另外,民間童謠作為我國重要的民族傳統文化,而語文學科作為傳承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學科,學生既能夠在此教學模式下更加有效地掌握語文學習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洋.對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幾點反思[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2).
[2]張玲.淺析小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教育策略[J].學周刊,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