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紅春
摘 要:在強調素養提升的今天,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在數學素養影響下的數學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幫助小學生培養數學思維,形成數學素養呢?以此為重點進行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素養;教學策略
一、數學素養的相關概述
所謂數學素養,是指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發揮數學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的相關素養,數學素養與數學知識與能力緊密相連,卻可以作為一只無形的手引領學生更好地面對數學世界。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小學生的數學教學早已不再停留于僅僅將數學概念與數學運算規則講授給學生,而是應該盡可能地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以及形成數學思維、空間意識等相關的數學素養。這對于小學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都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二、小學生數學素養形成的相關策略
那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導小學生形成相應的數學素養呢?筆者認為興趣的激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以致用的學習意識都是促進小學生形成數學素養的重要策略。
(一)讓興趣激發成為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前提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最核心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數字,比較數字的大小,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就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日后的進一步學習過程中,數學素養就更容易形成,而這也就是為什么筆者強調興趣激發是小學生形成數學素養的重要前提。要想使這一前提的作用得以發揮,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童真童趣,從趣味入手引導學生愛上數學。
例如,在對小學二年級學生講解西師版教材《萬以內數的認識》時,就可以采取趣味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大小比較”進行鞏固練習,當學生對萬以內數字形成正確認識以后,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劃分,用PPT展示出不同的字數對,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搶答游戲,如教師展示數字對2345—4213,選出舉手最快的小組成員,準確讀出數字之后正確判斷兩個字數的大小。回答對,該小組加一分;回答錯,該小組不加分,由其他小組繼續搶答。通過這樣的趣味搶答訓練,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對數學思考的思維也更加敏捷,這些都是學生提升數學素養的重要前提。
(二)讓學習習慣成為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基礎
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的重要開端,對于數學素養的提升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還應該在教學的同時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找到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來說,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就是認真聽講,學會思考,在這種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指導下,逐漸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面對不同的問題,能夠敏銳而獨立地思考解決問題的答案,而非面對問題束手無策。要想引導學生養成這樣的學習習慣,教師就應該在學生剛剛接觸數學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找出不同,并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推理。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西師版二年級下《認識圖形》時,在引導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認真觀察入手讓學生找到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學生的觀察與思考中,學生了解到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個角和四個邊,正方形的四個邊是相同的,而長方形的四個邊并不全是相同的……通過這樣簡單的區別觀察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而這是學生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基礎。
(三)讓學以致用成為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保障
任何理論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指導實踐,而所謂的理論指導實踐從小學數學課堂上來說就是“學以致用”,將數學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這不僅是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應該追求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是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相聯系,提升學生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的敏感度,同時形成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思維意識。
例如,教師在引導小學生認識簡單數字時,就可以將人民幣帶入課堂,將人民幣上顯示的數字與課堂中所學的數字一一對應;再如,在講軸對稱圖形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從門的兩扇、結婚的喜字等入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與數學相連,使學生逐漸形成自覺將所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數學學習意識。
總之,要想使小學生形成數學學科素養,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讓興趣激發成為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前提;讓學習習慣成為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基礎以及讓學以致用成為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湯建英,許麗.讓素養成全學生的發展:基于小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的教學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3(10).
[2]顧蘇.愛學 會學 會用: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策略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