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財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使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單純地為了提問而提問,問題的設計沒有經過精心的思考與編排,從而使課堂提問違背了其初衷,主要表現在:問題的設計不合理、漫無目的、拘泥于標準的唯一答案、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等等。那么,究竟該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課堂提問要針對教學重難點,有效地突出重難點
一節課中,無論教師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是為了教學目標而服務的,課堂提問也是如此。教師必須在單一、清晰、有深度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來設計問題,說到底一節課就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串聯起來的,因此,問題的設置絕不是教師在課堂上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而是在備課的同時將問題也一起備出來。首先,問題的數量要適中,既不能過于頻繁地提問,使問題如排山倒海一樣向學生襲來,讓學生應接不暇。又不能索性不提問,無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聽課狀態。其次,課堂提問一定要分清主次,針對教學重難點實現短、平、快,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將問題的效果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有些教師在講課時經常使用屬于自己的口頭語,比如“對不對?”“是不是?”“有沒有問題?”諸如此類的提問絲毫沒有意義,學生只會不經過大腦思考脫口而出,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避免這一類問題的出現,特別是小學階段,小學生習慣于“拉長音”,使課堂變得拖沓沒有力量,效率很低。
例如,在講授“加減混合”這一課時,因為這節課必然是建立在前兩節課“連加”和“連減”的基礎上的,因此課前我設置了提問這一環節來復習之前所學過的知識:連加的法則是什么?連減的法則是什么?這樣一來能夠帶領學生重溫前面所學過的知識,從而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良好的基礎,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出問題的層次性
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地照顧到每一名學生。每一名學生都是班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如今評價教師時“平均分”更是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因此無論是哪一類學生教師都不應該放棄,課堂提問也是如此。有時課堂提問過于簡單,全班同學都能夠異口同聲地回答上,能夠證明全班同學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沒有問題的同時也能夠體現出這個問題的設置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而有時教師將問題設置得難度過高,全班同學啞口無言,顯然這個問題的設置也已經違背了初衷。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課堂授課,還是課堂提問,教學對象都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學習成績好的那一小部分,為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凸顯出問題的層次性,并且學會“看人提問題”,爭取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進來,都感受得到自己的存在感。比如,針對數學較為薄弱的同學,教師可有意識地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也感受到回答正確的成就感和喜悅,激勵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針對數學成績特別好,卻極容易心浮氣躁的同學,教師可有意提一些刁鉆問題去為難他,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知恥而后勇。總而言之,班級是一個整體,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偏不倚。
例如,在講授《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考慮到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較為簡單,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難度系數較低,因此,這節課的課堂提問我偏向于數學較為薄弱的孩子。在提出“你認識大屏幕上顯示的這些人民幣的面值嗎?”這一問題時,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勇敢地舉起了手,我也沒有辜負她,果然叫到了她,并且用期待的眼神望著她,在她回答正確后號召全班同學為她鼓掌,并且毫不吝嗇自己的表揚:“你說得很清楚、很正確,特別棒!”孩子畢竟是孩子,那節數學課后,我能夠明顯感覺到她一整天精氣神兒十足,學習數學的勁頭也更足了。
三、課堂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固然對問題進行了設計,在授課時也的確提了出來,但問題提出的過于淺顯,有時為了趕時間,在提出問題后索性自問自答,再象征性地問一句“聽懂了嗎?”而這時大多數學生即使沒聽懂也是不敢說的,教師信以為真,只能自顧自地繼續往下進行。我一直堅信存在即意義,既然問題提了出來,就一定要讓它落到實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遠比教師直接告訴他答案的效果要好很多,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要太局限于標準答案,急于否定學生,損害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為普遍卻也蘊含了很多學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努力打造高效而又精彩的小學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懷森.小學數學提問技巧淺析[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5(1).
[2]陳美馨.談談小學數學提問技巧[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B),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