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新課標總體目標中關于閱讀提出了“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要求,葉圣陶先生也指出:“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語文教學中努力探索多種途徑,指導學生積累閱讀方法,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培養;自主學習;閱讀能力
一、巧設預習任務,奠定閱讀基礎
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教學前,教師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預習任務單,巧設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自主閱讀,探究質疑,為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閱讀基礎。設定預習任務需要做到清晰明確,有方法可循。例如,學習《女媧補天》《夸父追日》這樣的神話故事,預習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感受神話傳說的“神奇之處”。下面是我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25課《太陽是大家的》時,給學生設計的部分預習任務:
1.再讀詩歌,細細品味,圈出你覺得用得好的字或詞,在旁邊批注體會,寫出你獨特的感受。
2.小組合作,創意朗讀。(1)朗讀時抓住重點動詞,嘗試表演讀。(2)注意標點符號,要有語氣變化哦。
對以上預習任務進行分析:“批注體會,寫出獨特感受;小組合作,創意朗讀”是整體性的要求,“朗讀時抓住重點動詞、注意標點符號”是方法的指導。學生利用這樣具體細致、有章可循的任務提示,在課前通過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對文本產生初步的感受,個人的感悟,并通過小組研讀解決部分疑問,產生新的深入的思考。
二、明確閱讀目標,激發主動參與意識
閱讀是通往世界的路,在這條路上,有目的地設立閱讀目標,猶如為航行中的船只照亮的燈塔。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帶領學生梳理閱讀目標,做到方向清晰,目標明確,教學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太陽》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說明文,這是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體,閱讀前首先確定閱讀目標:(1)了解太陽的特點。(2)了解太陽與人類密切的關系。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地研讀文本,自主概括出了太陽“遠、大、熱”三個特點,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進階閱讀任務,帶領學生探究文本是如何將太陽的特點介紹清楚的。
閱讀目標一般是由教師根據文本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確立,但是有些文本的課后思考題就是文章的核心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后思考題進行閱讀,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好方法。《白鵝》一課文后的課后題是這樣的:“課文中的白鵝有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學生完全可以將這樣的閱讀提示作為研讀教材的閱讀目標,從而實現自主閱讀。
三、以疑促思,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地創造環境和條件,啟發學生去質疑,組織學生去討論,激勵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交流表達,從而達到對文本內容的再思索,對文章情感的再升華。如在學習完《落花生》一課后,因為時代的發展,學生對于文本產生了獨特的思考:做像桃子一樣的人有什么不好的?現在的時代還需要像落花生一樣默默無聞嗎?父親的話里是否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是他們思維碰撞的火花,是深入研讀教材的碩果。我們只有給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空間,才能使之產生智慧的思索。富有個性的獨特見解,獨立自主的閱讀的能力也會生發出來。
四、尊重個性體驗,提升自主閱讀境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這也為我們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尊重孩子的個性體驗。
教學北師大版教材《遲到》一課時,父親對林海音看似嚴厲的行為中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為了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這深沉的父愛,我抓住第18自然段這一重點段,采用了對比閱讀的方式展開了教學:首先抓住關鍵詞語“看著”,讓學生想象,爸爸給我送來了夾襖和銅板,他站在雨中,默默無語,但卻要“看著”我穿上衣服,他心里在對我說些什么呢?這是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有了前面的情感基礎,學生體會到了父親這份無私、偉大、無言的愛。就在孩子們被這份父愛感動著的時候,我適時地將“我挨打”的段落和“送東西”的段落拿出來對比。此時,學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華,他們不會再停留在對文本的“原始理解”(程翔語)上,而是有了更深的感悟:父親打我是一份嚴厲的愛,而送東西又是一份深情的愛,這是兩種愛的不同表達方式,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父親。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每天發生著的故事,是教師和學生每天的必經之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閱讀教學中大展身手,我們的孩子會因“自主”而有收獲,我們的課堂會因“自主”而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姚潔.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2]楊紅艷.培養小學高段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