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春
摘 要:在新課改盛行中華大地的今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消除學生厭學心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關鍵詞:厭學;學習興趣;主動學習;提高質量;方法
當前,有部分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嚴重制約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怎樣才能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是消除學生厭學心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的來源于學生本人,有的來源于家長,有的來源于社會。作為教師,不管學生的厭學心理來自什么因素,都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可以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入手,通過培養學習興趣來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可以采用親近學生、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多鼓勵少批評三個方法。
一、親近學生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信其教。”由此可見,親近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加學生的預習、討論等學習活動,營造一種關心學生學習、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教育氛圍。老師與學生成為“朋友”后,還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心理,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就會覺得老師值得信賴,就會興趣高漲地主動去學習。
二、適時穿插幽默風趣的語言
課堂講解中相機穿插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一次四年級階段性訓練中,有一個簡單的應用題沒有學生做對:“甲從A地向B地行駛,每小時60千米,乙從B地向A地行駛,每小時40千米,6小時甲乙兩人相遇。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師先帶著學生復習了三個數量關系:
路程=速度×時間
時間=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然后讓學生思考要計算“路程”“時間”和“速度”中的哪個量,最后讓他們分組討論該怎樣解答(畫線段圖幫助理解題意)。分組討論后,有一個小組解答出來了:
解:60×6=360(千米)
40×6=240(千米)
360+240=600(千米)
答:AB兩地相距600千米。
教師看了這個小組的解答方法后對組成員進行表揚并立即板書:
(60+40)×6=600(千米)
全班學生觀察后在竊竊私語,發現他們的方法計算出來的結果與得數相同。教師立即補充說:“這個解題方法是去年一個四年級學生發現的,我跟她學會的,一般人我不告訴他。”當學生聽到“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時”,他們個個交頭接耳,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教師接著說:“本題中是兩個人同時行駛,把他們的速度相加,得到速度和,速度和乘時間,當然就得總路程了。”同時板書:
(甲速十乙速)×時間=總路程
教師接著說:“只要同學們認真思考,也能‘發明創造解題方法。”此時,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地掌聲。
自從這節課以后,這個班學生開始愛學數學,有的學生還經常把做好的題拿來給老師看,看看是不是用了新的解題方法,是不是還有其它的解答方法。
這個班學生的轉變,也許是受到了“一般人我不告訴他”的優待,也許是受到“發明創造”“老師跟你們學習”的鼓舞。總之,教師的語言風格和教學風格都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小學生,如果你使用了靈活多變的方法,或是逗他們開心的語言,就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
三、多鼓勵少批評
現在的小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基本上都嬌生慣養,只要一受到表揚就干勁十足。因此,教師要盡量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四年級小學生,語文底子非常薄:如果你給他聽寫三個詞語,絕對不可能全寫對;如果你讓他讀一段話,絕對不可能有個通順的句子;如果你讓他寫一段話,錯別字成堆。過了半個學期,還是找不到他的閃光點:一個字,寫錯了總不可能說他寫得好;一句話,讀錯了總不可能說他讀出了感情。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來了,該生的作文中使用了一個排比句,我先是夸她修辭方法用得好,然后才分析文章的不足,最后還把這個排比句讀給全班同學聽:“師愛就像一幅山水畫,洗去鉛華雕飾,留下清香自然;師愛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輕吟淺唱;師愛就像一陣陣和煦的暖風,吹去朔雪紛飛,留下春光無限。”還沒等我讀完,教室里響起了鼓勵的掌聲。我指著那歪歪斜斜的字,我指著那錯別字連篇的句子,小聲對他說:“你看,同學們多羨慕你啊,你這樣好的句子,錯別字改一改就更好了。”她接過作文本,紅著臉回到了座位上。從那以后,該生一有空就抄寫詞語,天天早讀時間背課文。工夫不負有心人,到期末,該生語文得了86分。
峰回路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育工作中一個永恒的課題,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讓其積極主動學習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需要由教育工作者帶頭,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大環境。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實施得津津有味,才能使學生自由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林麗.一位初中女生厭學問題的箱庭治療個案報告[J].中國教師,2011(2).
[2]成尚榮.嚴瑾的智慧:教育現場的發現與創造[J].中小學管理,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