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芮
【摘 要】電視攝像作為實踐技能與理論素養并重的課程,在廣播與電視編導專業中是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如今,新媒體翻轉傳統媒體,使得傳媒類的教學方式也受到影響,當然,電視攝像的傳統教學模式也隨之改變。電視攝像課程的實踐技能地位提升,重構電視攝像的教學方式成為教學重點。
【關鍵詞】電視攝像;教學方法;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179-01
電視攝像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廣播與電視編導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培養的是具備熟練操作電視攝像機拍攝制作電視畫面、電視作品的專業人才。電視攝像的課程設計主要分成兩部分,即電視攝像中的技術部分以及創作部分。技術部分包括學生對設備參數的調整、畫面構圖、光線運用等元素的了解和掌握,當然,任何的創作也離不開對技術部分的掌握。那么,如何高效率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探索出符合本院校本專業學生的關于電視攝像實踐教學的方法,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電視攝像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注重技術與藝術相結合。首先,通過系統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電視攝像的基本知識,掌握攝像實操技術、電視畫面造型(電視畫面的構成要素、構圖)、電視畫面(電視攝像的呈現形式)、固定畫面拍攝(靜態表現手段)、運動鏡頭拍攝(靜態表現手段)、電視照明(光色表現手段)、聲音的錄制與處理技巧、電視場面調度(人物與機位的調度),以及電視新聞拍攝、電視專題片拍攝、電視藝術片拍攝,明確電視攝像師要養成技術、藝術、合作意識三位一體化的職業素養,為今后從事傳媒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熟練掌握攝像機的基本技能,熟練應用固定畫面拍攝、運動鏡頭拍攝等,熟練掌握演播室主持人布光方法,以及室內外新聞拍攝用光和補光技巧。要具備視聽語言的思維能力,能夠運用分鏡頭技巧進行敘事、抒情、狀物,能夠根據拍攝主題、解說詞撰寫分鏡頭稿本。要具備新聞現場畫面拍攝的能力,熟悉MV/短劇的拍攝技巧。
最后,在創作中,培養學生對傳媒工作的認知,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同時,樹立團隊合作意識。
根據培養目標的設定,本院校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如下。
第一,直觀式教學。理論部分的講解對于本院校自制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過于死板,也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學中,通過經典影片的欣賞,分析影片中所包含的理論知識點,既可以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程度,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如拍攝中的運動鏡頭,推、拉、搖、移、跟的拍攝手法和作用,以及各自的注意事項;拍攝中越軸現象等知識點。通過運用影片引導探究,還可以讓學生選取合適的主題進行獨立創作。
第二,實驗實踐法。在學生了解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后,需要進入第二階段的實踐期。教師應摒棄按章節講解和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重構章節,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畫面寓意的梳理。在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所設主題,所拍作品,來提高創作能力和自信心。但是,這其中涉及到設備的使用情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訓練是必備的,不僅是因為學院設備的限制,也因為傳媒行業講究的是團隊協作,術業有專攻,只有大家齊心協力,發揮各自所長,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除此之外,小組實踐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強于實際操作能力,所以這也提醒教師,要加強學生彼此的交流能力,將各自心中所設計的內容用鏡頭語言一一呈現。
實踐訓練還包括實地運用,在教學中響應校企合作,讓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滿腔熱忱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
第三,教師學生互評法。在此階段,筆者提倡教師可以提供自己所創作的帶有目的性的“瑕疵”作品供學生們觀看,由此既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又可以使學生對“瑕疵”產生不同的想法,激勵學生的獨立創作的欲望,創作出主題鮮明、結構新穎的微作品。
第四,增設實驗片。現階段的學生都為90后,他們的思想天馬行空,但無處安放,所以增開實驗片類型,可以使學生打破以往對社會的認知,宣泄自我、探尋自我情緒,關注個性化和個體化的主觀經驗表達,竭力創作出抽象、怪誕、離奇、非常態化的作品。
電視攝像課程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要重視學生對基本技能的學習,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作能力。學生應具備善于發現的眼光,發現新的創作視角和新的創意;善于表現,用電影的鏡頭語言、視聽語言講故事;提升格調,奠定格局,重視細節,科學構思,潛心打造,方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的新鮮作品,從而建構高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馬金鐘.電視攝像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8).
[2]奇虎,趙藝玲.電視攝像教學改革初探[J].新聞論壇,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