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芳+何敏+雷新功+鄭永平
摘 要:因水電工程建設引發的移民安置問題和后期發展問題,關系到和諧發展與社會穩定,往往是區域發展中的難點和重點。本文以福建省古田縣常壩村為例,闡述了移民重組村落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村落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成因,認為移民村落存有較多珍貴資源,具有眾多歷史價值紀念意義,但由于現有條件的制約,村莊的優勢資源未被開發,而導致村莊發展較為落后。在此基礎上從引人回鄉發展、基礎設施條件、生態農產品發展、村莊優勢資源開發四個角度提出庫區移民重組村落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庫區移民村落;對策建議;常壩村
中圖分類號 D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9-0001-3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grantion Village in Reservoir Area
——A Case Study of Changba Village in Gutian County of Fujian
Huang Qiaof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s of resettlement of affected residents and later development raised by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bear on society harmonious steady progression. And tend to be difficulties and emphas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takes Changba Village as an example, which is located in Gutian County,Fujian Province,expands the status of the migration villages and analyzes reasons why these villages' econmic development lag behind lies. 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any precious resources which have many historical values in those migration villages. However,due to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conditions,those precious resources have not yet been developed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gration villag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back home, the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s advantageous resources.
Key words:Reservoir resettlement village;Recommendation;Changba village
1引言
地處閩中山區的古田縣,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近70a間,因國家建設古田溪水電站和水口水電站而2次移民共63000人,先后淹沒1座千年古城和69個村(居),成為全國少有、福建僅有的重點庫區縣。常壩村系1958年建設古田溪水庫移民后的重組村落,位于古田溪水電站淹沒舊縣城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翠屏湖東北側沿岸。在庫區移民近60a的歷史中,由于交通、資金、人才等眾多因素,而被桎梏在山區之中,常壩村的經濟發展滯后,成為古田縣較為貧困的村落之一。據調查,常壩村2008年才對外通公路,之前的出行方式基本靠船舶,整個村莊的經濟基礎較為落后。庫區移民村落為區域整體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村落的后續發展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本文以常壩村為例,闡述庫區移民村落后續發展現狀、分析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探索庫區移民重組村落的發展之路。
2 常壩村基本概況
常壩村隸屬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城東街道,位于“閩東第一湖”的翠屏湖畔,翠屏湖水域面積達37.1km2,系福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常壩村距202省道4.5km,城關15km,全村山地面積800hm2,平均海拔386m。全村轄5個自然村組成:(常壩村、橫路村、富洋村、陽谷村、上際村),村民603戶,現有人口2343人,移民人口1427人,占總人口62%,常住人口1600人,是重點庫區移民安置村。村內至今留有1958年國家“一五”計劃建設古田溪水電站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移民房和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居住點。
常壩村糧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水果類:油奈、芙蓉李、柿子、楊梅、柿子等為主;食用菌類:白木耳、茶樹菇、猴頭菇等為主。目前,食用菌專用房有1500多間,優質果園133.33hm2,水稻120hm2以上。村內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家,共有社員500多人。endprint
2008年政府投資450萬元建設村道連接202省道,使村莊告別了靠船舶出行的交通方式。常壩村原有小學4所,在2008年左右均停辦,村里適齡學生只能選擇外出上學。村里的醫療衛生所只有1家。商店、公共廁所、村民娛樂活動點等公共資源較少。
3 村莊發展存在問題
3.1 村莊“空心化”問題突出,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據調研分析,常壩村現居村民以老弱為主,年輕父母大多選擇攜帶孩子外出發展,村莊“空心化”問題十分突出。留守村民文化水平以初中、小學為主,整體學歷知識水平處于中下端。水電站的興建使得常壩村原先的外出道路被水庫所淹沒。政府撥款建設村莊公路前,村民外出交通方式只能依靠船舶,出行十分不便。因此,常壩村長期與外界處于相對封閉狀態。在村莊發展中,村民雖有較強的發展意愿,但發展能力較弱,能夠對村莊未來發展的價值和路徑的認知極為有限,整體發展活力較低。特別是部分村民對現今社會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及社會發展變化表現出茫然、不知與不解。
3.2 村莊基礎設施落后,建筑外觀參差不齊 常壩村進村公路僅僅有1條,寬不到3m,車輛來往行駛較為擁擠。村內住宿、餐飲及停車場等旅游類設施資源嚴重缺乏,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常壩村居民點按自然村分散布局,居民住宅房屋以早期移民建設的土夯移民房屋為主,現存若干片傳統建筑居住區,較多移民房由于年久失修已被列為危房,其中部分土夯房屋出現坍塌,整體外觀顯得較為破舊。隨著村莊的發展,村莊出現土房改磚房現象,并且也逐步添加了一些磚房,部分區域新舊房屋“插花式”交替,使村莊房屋外觀參差不齊,美觀感較低。
3.3 特色農產品品質好,市場拓展能力不足 水電站建設使得常壩村原有的肥沃農田被淹沒,淹沒線上剩余的耕地主要以山地耕地為主,耕地出現質量下降與供給不足狀態。加之移民重組后的村落人數的上升,耕地已經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因此村民轉向以水果和食用菌為主的農業種植。雖然常壩村的農產品品質較好,但受發展環境影響,標準化、品牌化運作程度低。農產品的銷售大部分是村民各自分散自主經營,以合作社形式統一規范經營的少。再加上各自然村發展方式的差異,農產品的銷售難以進行統一的管理,標準化程度低,無法形成區域性產品的特色,不利于提升農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由于農產品在推廣宣傳方面的不足,消費群體也不穩定。由于缺乏特色定位和運營,常壩村的農產品難以從古田區域大量的農產品種類中脫穎而出,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優勢,獲取較高收益。
3.4 村莊特色資源豐厚,聯動發展能力較弱 庫區移民歷史資源與臨湖資源是常壩村的重要發展資源。常壩村的生態環境良好,景色優美,環翠屏湖岸線達7km。同時,常壩村作為一個庫區移民村,有著濃厚的歷史背景。當年建設的庫區移民房、留存的老物件及村民口口相傳舊城故事等都是亟待挖掘和利用的資源。如何盤活和整合好這些特色優勢資源,積極融入到古田湖城一體的發展戰略,融入到翠屏湖旅游圈中,目前常壩村的整合能力、運作能力都比較弱。
4 村莊發展對策建議
4.1 加強整體規劃與布局,打造旅游綜合體 常壩村應牢固樹立“先規劃,后開發”的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古田湖城一體的發展戰略,以“庫區移民牌”為特色,打造“山水湖林田”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具體建設內容可包括:一是依托臨湖岸線資源,打造親水臨湖風光帶,串聯湖岸山體的果林資源,形成騎行、慢游、采摘為一體的旅游線路。二是構建創意農業體驗區,以當地特色農產業為基底,搭建食用菌觀光工廠、水果主題采摘等體驗項目。三是結合當地特色的移民文化,建設移民紀念館,作為旅游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構筑歷史文化+村落旅游的發展模式。
4.2 發展生態農產品,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一是以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產業為主,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進行“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設。促使常壩村5個自然村都有其特色農業資源與及相匹配的發展目標,能夠較為有效地避免出現遍地開花、村村惡性競爭的現象。二是在各村農產品質量考核上,對各個自然村的特色農產品進行統一管理,標準化生產線,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及產品的信用度。三是在產品出售及宣傳上,除相應的實體品牌店外,應大膽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微商、電商等渠道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打出本村的品牌,提高本村的整體經濟水平。
4.3 整合村莊優勢資源,提高聯動發展能力 一是加快招商引資步伐。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以打造鄉村創客空間的形式,積極引導外界精英人士將常壩村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二是加強與相關上級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充分發揮政府對村莊發展支持的引導作用,積極融入到“美麗鄉村”創建中,融入到古田翠屏湖環湖區域發展中。三是加強與高校共建。運用高校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對村莊發展進行規劃、運營,彌補常壩村在“人才需求”方面的稀缺,從而整合村莊優勢資源,形成村莊發展合力。
4.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莊游客接納能力 應圍繞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完善內聯外引的交通路網體系,拓寬進村主干道,優化村莊內路網格局,實現旅游節點的串點連線。二是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提高村內公共設施與食宿水平,解決好通信、廁所、公共衛生等問題,保障游客到村旅游享有優質的服務。三是進行村民住房立面外觀改造,修繕部分受損土夯房屋,設計改造新式磚房,擺脫“插花式”建筑困局,使其具有相對統一的特色鄉村建設風格,增強村莊整體美觀感。
4.5 加強動員與組織,激活在地發展資源 村民是村莊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提高村民的積極性,獲得村民支持,村莊的建設發展藍圖才得以實現,村莊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一是針對留守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現今社會的新觀念、新技術不了解的問題,可組織村民通過培訓和學習拓寬村民的視野,增強村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招賢納士”,吸引外出年輕勞動力和有較高學歷的常壩人回鄉發展,讓較有活力的年輕人出謀劃策,為家鄉建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