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摘 要】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尤其是在做輿論監督類揭露社會問題的報道時,被采訪者面對攝像機鏡頭經常表現出不配合甚至拒絕采訪的情形。這就需要冷靜分析被訪者的心理,研究采訪被拒背后的原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采取合適的方法應對,同時在采訪問題設置、拍攝技巧上多下功夫。
【關鍵詞】采訪被拒 背后原因 應對策略 操作技巧
從事新聞記者行業25年,尤其是作為電視問政類欄目《民事面對面》的總制片人,組織策劃直播了上百期以“百姓視角,民生關注,幫忙解困,現場辦公”為宗旨的節目,現在結合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經驗和感受,就“采訪被拒絕的原因”“應對的策略”以及“提問和拍攝技巧”等幾個方面,進行一點探討。
一、采訪被拒絕的原因
新聞記者在采訪時遭到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做輿論監督類報道時,更是司空見慣。不了解被采訪者的心理,不研究被拒絕的背后原因,采訪任務就很難完成,這里主要說一說被訪者身上的三種原因。
1.不愿說。采訪的問題對被訪對象來說,無非是關乎自己、關乎別人或關乎團體、社會。而被拒絕,也許是因為涉及到了隱私、影響到了當事人的行為、擾亂了思維感受,這種情況在街頭采訪時常常會遇到。同時,中國人長期受到中庸哲學的影響,講究“三思而后行”,避免“禍從口出”,使人們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參與意識淡漠,競爭性不足。
2.不敢說。為了某種后果考慮而“不敢說”的問題,也許一旦說出來,輕則引來大眾的不滿,重則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甚至威脅自身的“烏紗帽”,受到行政處罰和法律的懲罰。當然,國家的保密范疇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3.不會說。或許是被訪對象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欠缺,或許他根本就不了解情況,或許是因為沒有一個輕松的、能順利表達情感的采訪氛圍。
拒絕固然令人尷尬,更過分的是,“君子動手不動口”,輕則用手遮擋、推推搡搡,重則“調兵遣將”叫人來威脅驅趕。對于優秀的采訪者來說,被拒絕并不等于失敗,恰恰相反,也許正是一次成功采訪的開始,關鍵是要學會被拒絕的應對策略,學會被拒絕時的操作技巧。
二、采訪被拒絕時的應對策略
采訪被拒絕時的應對方法很多,根據長期的工作實踐,把這些方法歸納為采訪策略的“五個一”。
1.選擇一個主要采訪對象。在通常情況下,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國人的從眾心理使得“一個不開口,個個口不開”,特別是面對一些敏感、棘手的問題時,被拒絕的情況就更容易發生。這時,要求采訪者當機立斷,見機行事,選準一個主要人物為突破口,變被動為主動。
2.營造一個和諧的采訪氛圍。營造一個自然輕松的采訪氛圍,首先要尋找一個恰當的心理對應的“點”,這個“點”可能是你與被采訪者的某一個相似之處,是被采訪者懷抱中的孩子,或者是他正在看的一本書……這個點找對了,肯定會產生親和力。
3.創造一個有利的采訪環境。環境因素對很多的采訪者都有很大的影響,也許在這個環境下,不敢說或不愿意說的話,在另一個環境下會和盤托出,娓娓道來。
4.把握一個準確的采訪契機。當采訪被拒絕的時候,一個好的采訪者如果能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個性和心理特點,了解和掌握被采訪對象的背景資料,而且能夠審時度勢,從他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切入,發掘到一個能引起被訪對象共鳴的話題,尋找到一個采訪的契機,就能迅速縮短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激發起被采訪者回答問題的欲望,從而使得采訪能夠沿著觀眾期待的方向發展下去。
5.找尋一個良好的采訪方式。現場采訪的目的是要讓被采訪對象說話,并且說出事實,說出心里話。可以說,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世界,不過,這個世界不是隨便哪一個人都能開啟的。生活中尚且如此,更何況面對攝像機鏡頭呢?所以,當采訪被拒絕時,要學會“因人而異”“對癥下藥”,作為打開心靈的一把鑰匙,采訪的方式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三、采訪被拒絕時的操作技巧
1.采訪者應避免的三個問題。(1)問題不能太“空”。一些采訪者常常用一句“請你談談感想”“請談談你的體會”之類的千人一面的“套話”“空話”去詢問被訪者,這樣的問話,使對方不知從何說起,被拒絕就在情理之中。只有在對所報道的問題、所采訪的對象有了全面的、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把它轉化為人們普遍關注,又能激起對方回答興趣的具體問題,做到“小處開口、大處著手”。當然,也要避免“明知故問”和“追查誘導”式的兩種不正確的采訪偏向。
(2)態度不能太“蠻”。采訪者與被采訪者應該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都有各自的人格和權利,采訪者在采訪中應當摒棄職業優越感,不擺架子,大方自熱地與被采訪者交流思想,探討問題,并注意在正常情況下不問其感到難堪的問題。
(3)行為不能太“急”。被拒絕采訪時,采訪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理也要讓人,用自己的修養去打動對方。因為采訪者既然是主導,自身的言談舉止乃至裝束,都會影響對方的情緒,假如行為舉止操之過急,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適得其反。
2.被拒絕采訪時拍攝技巧上的處理方法。(1)用大機偷拍。很多時候,被采訪者拒絕回答是因為有一臺攝像機在身旁,使得他本人想向你表達的內容因為緊張或顧慮重重而不愿表達,這時候,可以使用大機——專業攝像機“偷拍”。第一種是“當面偷拍”,關掉機頭上容易引起注意的紅燈,只用攝像機頭上的麥克風拾音。這樣,被采訪者很多話語就會自然流露了。第二種是“背后偷拍”,一般在被采訪者根本不可能接受采訪,或不知道正在接受采訪時使用。
(2)用小機偷拍。現在,隨著科技進步,眼鏡式、針眼式高科技微型攝像器材,為采訪偷拍提供很大便利,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節目就經常采用這種方法。雖然小機拍攝可能會影響一些節目的技術指標,但對于某些“內容大于形式”的新聞專題節目,這已經顯得不是很重要了。事實上,有很多社會深度報道節目的最精彩傳神之處,都是用小機來拍攝的。
(3)用電話采訪。有些時候,被采訪者也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不想面對攝像機或者不想以個人身份出現的時候,電話采訪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并已在很多報道中運用。當然,任何形式的偷拍或隱蔽拍攝,都要在遵守法律、尊重客觀事實與尊重對方權利的原則下進行,以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
(作者單位:金普新區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