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龍



摘 要:實心球作為大連市中考體育考試必考項目之一,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教師對此項目的教學與訓練都做了精細化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對于實心球最佳出手角度的訓練方法教學,還顯得不夠嚴謹甚至缺乏科學依據。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了實心球最佳出手角度的科學訓練方法,避免了教師在教學與訓練上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中考實心球成績。
關鍵詞:實心球;最佳出手角度;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9-0067-02
體育教師都清楚地知道,決定實心球遠度的主要因素有四點:肌肉力量和爆發力、器械出手初速度、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四因素缺一不可。其中前三項,體育教師在教學與訓練上做得都很到位,但是對于最佳出手角度的教學與訓練明顯缺乏科學依據。多年來,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實心球最佳出手角度,教學與訓練大都采用:用一根皮筋作為投擲越過的高度,在高度線的一側地面上畫一條橫線,讓學生站在橫線上進行越過規定的高度來訓練最佳出手角度。其實,由于學生的身高不同,統一規定高度的做法是極其不嚴謹的。于是,我組織了我區的幾位骨干老師對此問題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實踐探索,現已探究出關于中考教材實心球最佳出手角度訓練相對科學的具體操作辦法。
一、具體做法
要想做好不同身高段學生都能保證達到的最佳出手角度,就必須首先對學生身高情況進行調查統計,找出幾個身高段的區域,便于更好地訓練。
我們對我區兩所中學初三男生910人(一個城市一個郊區)的身高進行了統計(表1)。
原地正面頭上擲實心球要想在科學的范圍內進行最佳角度40°的訓練,我們還必須知道不同身高段學生球出手點與頭頂的距離,及如果允許原地起跳(我市允許考生原地或是起跳后交換步),不同身高段學生起跳的高度。經大量實踐,我們得出以下關聯(表2)。
我們通過三角函數計算得出不同身高要想達到最佳投擲角度40°站位的距離x值(圖1)。
二、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得出,最佳出手角度訓練,不同身高個體越過250cm高度線站位距離如表3。
因此,要想在投擲實心球動作時保證最佳出手角度為40°,不同身高個體只要找到相應的站位距離(24cm、36cm、48cm、60cm、72cm),就可以解決此問題了。
三、建議與說明
1.前人研究證實,最佳出手角度為38°-42°,為了便于研究,我們只取中間值40°進行研究,感興趣的老師可以研究取最佳角度區間內的任意數據,計算方式同本研究。
2.大連市規定原地正面投擲實心球可以跳起交換步,本研究是以此來計算不同高度人群站位與高度垂直面之間距離的,經過大量的學生實踐得出一般在10cm高左右(教師要明確起跳高度與身高關系不大,與學生力量素質有關)。若有的省市不允許起跳,即規定原地正面投擲實心球,最簡便的方法是把設定的高度250cm減去10cm為240cm即可,其他數據不變。
3.建議在教學時把學生分為五個身高段進行訓練,即165cm、170cm、175cm、180cm、185cm。避免身高段落分差太大,影響最佳出手角度訓練。
4.本研究最佳出手角度40°訓練方法中肯定有誤差,誤差主要產生兩點:一是起跳高度10cm,我們經過前期的調研實踐此數為絕大部分學生;二是根據不同身高通過抽樣丈量驗證出,身高185cm球出手到頭頂垂直距離約35cm,身高180cm約30cm,身高175cm約25cm,身高170cm約20cm,身高165cm約15cm。盡管有誤差,但我們親自進行了實驗,使最佳出手角度的訓練有了一定的依據,減少了教師在訓練上的盲目性,向科學性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