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旭鋁

摘 要:以分組、分層開展初一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為教學實例,充分運用學習卡片、發(fā)揮小組長的用途,追求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教學策略的有效性”,以提高大班額體育課教學中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關鍵詞:分級達標;教學;大班額;難題;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9-0020-03
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學班額標準,即小學不超過45人,中學不超過50人。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中小學大班額現象仍非常突出,馬佳宏等人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3》中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發(fā)現:2013年我國小學階段大班額所占比例為32.38%,接近班級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城區(qū)小學的大班額比例達到52.6%,已超過半數;鎮(zhèn)區(qū)小學的大班額比例也較高,為44.88%;只有鄉(xiāng)村小學的大班額比例較低,為13.34%。而初中階段的大班額總體上所占比例則更高,42.69%的初中班級為大班額,其中城區(qū)為42.53%、鄉(xiāng)村為34.60%。[1]另根據教育部官網“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有13383所普通高中,有450566個班級,共有23666465名在校學生,平均每班學生數為52.52人。因此,在我國,大班額依然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一、“有效體育教學”的內涵及認識
博士論文《有效體育教學的理念與實證研究》作者認為,有效體育教學含義:包含“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三方面。其中,體育教學“有效果”,主要從學生有無進步方面得到體現,如學生在體能上是否得到提高,技能掌握上是否有進步,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加強等方面衡量體育教學效果的最終依據;體育教學“有效益”,指通過教學活動,既實現了教學活動的價值,達成了教學活動的目標,且教學結果吻合預期的教學目標,符合社會與個人的教學需求,更多的關注好的、積極的學習結果,關注學生學習良性的收益;體育教學“有效率”,是單位教學投入內獲得較多的教學產出[2]。
《體育課堂有效教學與例解》一文作者認為: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應體現“教與學”的統一,應從教師教學行為實施與學生的運動行為改變兩個方面來認識“有效教學”——教師實施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組織與管理的有效性;學生在運動技術學習過程中“學會、學樂”。并提出評價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的指標:來自學生方面的成效——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來自體育教師方面的評價——教學策略的有效性,來自教學綜合方面的效果——課堂氛圍的活躍性。[3]
綜合上述二位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為“有效果”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含義基本一致;“有效益”和“有效率”與“教學策略有效性”目標趨向趨于一致。因此,我們力圖通過“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分析來提高大班額體育課教學中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二、基于學生基礎,分層設置體育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的基本理念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應對不同能力和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必要的反復操練基本動作技術,重在讓學生“學有所得”。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在運動技術操練基礎上配以簡單的組合練習,重在讓學生“學有所成”。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結合所學運動技術進行一系列的組合練習,重在讓學生“學有所長”。
如初一年級學生初學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動作時,我們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分別設置相應的課時教學目標。(1)學有困難的學生,多數女生和少部分男生籃球球性不太熟練,我們設置的課時技能目標為:在慢速運球(慢走或慢跑)中做出“一跨二接”動作。(2)學習中等學生,基本上能做出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動作,但動作不太穩(wěn)定、錯誤較多,我們設置的課時技能目標為:中等速度下能做出“一大二小三高跳”,投籃出手后保持身體平衡不前沖。(3)學有余力的學生,能與同伴合作做出2~3個與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相結合的動作。
三、基于學校實際,合理選擇教學策略
(一)結合學校條件,合理安排各年級、班級體育課
如果學校場地、器材比較緊張的話,學校理應合理安排各年級、班級的體育課,盡可能在同一課時中少開幾個班級的體育課。然而實際上,學校往往將體育課安排在上午3、4節(jié)和下午1、2節(jié)中,這樣很容易將眾多班級的課擠在一起,使原本緊張的場地、器材更加緊張。
絕大多數學校領導認為上午第一、二節(jié)更利于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其實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美國的“零點體育課”便是一個佐證,零點體育課(Zero Hours PE),是一種通過運動提高學生意識狀態(tài),為一天學習做好準備的新型體育課。該課程因其被安排在第一節(jié)文化課之前而得名。零點體育課的目的是驗證“上文化課之前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經過珀維爾中央高中(Naperville Central School)一學期的實驗,他們總結為:“到上學期結束時,參與零點體育課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高了17%;與之相比,喜歡睡覺以及只參加標準體育課的學生們,他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只提高了10.7%”。[4]
如果我們的學校也能像珀維爾中央高中一樣,將體育課安排在任何一課時中,那么則能很好地緩解學校場地、器材緊張的現狀,為提高大班額體育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體育教研組合理安排同一課時不同老師上課的場地、器材
目前,在同一課時中往往會有比較多的老師同時上體育課,如果事先沒有合理分配場地、器材,很容易造成場地、器材間的“沖突”,從而影響體育課的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同事間的人際關系。因此,有必要在上課前有一個提前量,讓同一課時上課的每位老師都了解教研組內每位老師上課的內容、上課的地點、上課所需要的器材等。endprint
方法一:每位體育教師上課場地相對固定于某一區(qū)域。如“小球場、多班級、大班額怎么上好體育課”一文就闡述“學校6位體育教師、2500多學生、每個班學生都在65人左右,學校只有一塊200米環(huán)形跑道,中間三個籃球場”的情況,將場地分為6個區(qū)域,“每個教師相對固定在自己的區(qū)內上課”,“如果有些教材的教學需要占用其他區(qū)域場地時,應事先向該區(qū)域上課的老師通報,協商調整”。
方法二:體育組每位老師提前一周將上課內容、所需器材、具體上課區(qū)域填寫在組內張貼的表格(或組內微信群)。這樣便于教研組內事先協調場地、器材,也利于學期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如80年代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杭州高級中學)辦公室黑板上有如下一張表格,要求每位上課老師提前一周將上課內容、場地器材標注在表格內。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確保大班額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
仍以初一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第一課時為例,假設該班初一學生共有30名女生、30名男生,學有困難學生中女生為25名、男生5名,中等水平學生中女生5名、男生12名,學有余力學生中男生13名。且每組都事先設計好各自的學習卡片,學習卡片內容包括動作方法和圖示、學習步驟、學習評價。采用分組不輪換的教學組織形式,全班一個籃球場26個籃球。現將各組場地器材、練習步驟、教學方法等情況描述如下:
1.學有困難組的教學安排
學習時間:整個學練過程25分鐘,其中教師教學時間10分鐘。
學練步驟:(1)沿直線運球(要求:運球手法和按拍球部位正確,手、腳協調配合,球落點在運球手側前方);(2)小碎步走,跨出第一步,第二步起跳(要求:第一步前跨大且徒手做出接球動作,第二步起跳時徒手做出舉球投籃動作且落地穩(wěn));(3)邊跑邊跨出第一步接球,第二步起跳(要求:動作連貫,做出一大二跳動作);(4)向前拋球,跨步時接球第二步起跳(要求:跨接動作協調連貫);(5)向前直線運球過程中完成行進間接球、起跳和舉球配合(要求:運、接、跨連接緊密且不走步,起跳、舉球配合密切)。
練習場地與器材:籃球場邊線附近,邊線內、外各2米左右寬的場地。2人一球,共15個籃球。
教學實施:(1)老師先做完整動作示范并講解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動作;(2)學生學習卡片內容,教師逐一講解示范每一學練步驟和每一步驟的練習目標與要求;(3)小組長管理且掌控每一學練步驟的時間,教師巡視指導。
2.中等學生組的教學安排
學習時間:整個學練過程25分鐘,前10分鐘組長帶領學練,后10分鐘教師指導,最后5分鐘組合練習。
學練步驟:(1)向前直線運球過程中完成行進間接球、起跳和舉球配合(要求:運、接、跨連接緊密且不走步,起跳、舉球配合密切);(2)跨步接同伴手舉球后單手肩上投籃練習(組織要求:先2人一球一組進行有球模仿練習,其中有一組女生3人一球一組,后全組成一組的跨步接同伴手舉球后單手肩上投籃練習。練習要求:跨大步接球連貫好,投籃后落地穩(wěn));(3)慢速運球后的完整動作練習(組織要求:一組,前一同學練習結束后,后一同學開始練習。練習要求:一大二小三高跳,落地不前沖);(4)中速運球后的完整動作練習(要求同上)。
練習場地與器材:近半片籃球場(不得在近學困組側邊線3米內進行學練活動)、8個籃球。
教學實施:(1)小組長先組織本組同學學習卡片內容;(2)進行學練步驟1、2內容的學習;(3)教師講解示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動作;(4)慢速運球后的完整練習,老師巡視指導;(5)小組長帶領下中速運球后的完整練習。
3.學有余力組的教學安排
學習時間:整個學練過程25分鐘,前20分鐘小組長帶領學練,后5分鐘教師指導下的簡單組合練習。
學練步驟:(1)慢速運球后的完整動作練習(組織要求:一組,前一同學練習結束后后一同學開始練習。練習要求:一大二小三高跳,落地不前沖);(2)中速運球后的完整動作練習(要求同上);(3)按學習卡片上提示的小組合進行練習(要求:相互間能及時交流組合練習后的體會);(4)教師指導下的簡單組合動作練習。
練習場地與器材:近半片籃球場(不得在近學困組側邊線3米內進行學練活動)、4個籃球(即3人一球,其中有一組4人1球)。
教學實施:(1)小組長帶領下的慢速、中速運球單手肩上投籃和2個小組合練習;(2)教師講解示范學習卡片外“接同伴傳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運球過障礙+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組合,學生逐個練習。
四、結束語
根據不同學生分設不同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目標的達成度,從而保障大班額的課堂教學“有效果”。在有限的場地(一塊籃球場)和器材(26只籃球)下,充分利用小組長和學習卡片,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和“效益”。
參考文獻:
[1]馬佳宏,熊虎,等.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的危害、成因與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2):1-7.
[2]胡永紅.有效體育教學的理念與實證研究[D].廈門: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36.
[3]邵偉德.體育課堂有效教學與例解[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4-8.
[4]約翰·瑞迪(John Ratey),埃里克·哈格曼(Eric Hagerman)著,浦溶,譯.運動改造大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