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毅
摘 要:本文通過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先進經驗和理念的學習,凝煉出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定義和衡量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因素,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從提升理解能力、系統建構能力、研究設計課程能力等方面闡釋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入探索加快美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五類核心行動,期待通過借鑒美國大學的既有經驗,助力中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創新創業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9(b)-0203-02
早在1985年,美國的大學開設的創業課程接近150門,到2008年,已經超過5000門。
1 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
1.1 創業的概念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對創業的解釋是:通過冒險的實踐行動和產生價值的組織引發變革。
創業指可以創辦高科技創業企業或者社會企業。創業者可以選擇創建新的公司或者加入已成立的初步創業公司,或者在公司、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工作,也可以在大學求學期間或者職業生涯中有任何一點點追求創業的活動。
1.2 評價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觀測點
大多數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標準設定在提供就業崗位的數量、成果轉換數量、創業企業獲取的投資數額、投資回報率上。但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則不同,細化來分,普林斯頓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特色包括以下特點。
(1)在社會、經濟和文化領域產生積極的影響。
(2)激發創造力、鼓勵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3)從失敗中幫助學生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同時培養堅持不懈的堅強品質。
(4)加大本科招生中的獨特性和多元化,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未來職業選擇維度。
(5)加強校內和校際間的學科交叉,促進各學科的創新創業教師能力提升。
(6)關注校友企業家,鼓勵全校師生在創業活動中與校友聯系。
1.3 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
(1)鼓勵師生大量接觸創新創業活動,少數深入創新創業實踐,全面提升全校師生創新創業能力。盡管最終選擇創業道路的人數只是全校師生的一小部分,但是學校的宗旨是大多數師生有機會接觸創業活動,幫助他們提升創新創業意識,有助于畢業生在職業選擇中做出智慧的選擇,并且意識到服務社會的多種途徑。
(2)發掘學校長期潛在的創新能力。相比于創新想法和產品來說,創新團隊本身更為關鍵,有實力的創業者即使經歷市場起伏也能屹立不倒。同時,在學校應運用遠大的眼光和開放的胸襟來對待創新創業教育。
(3)鼓勵師生在創業實踐中學習。創業是一個非常艱辛復雜的過程,師生應當了解真實的創業過程,注重識別機遇和問題。
(4)鼓勵學校所有院系和機構將創新創業教育輻射全校所有學生,貫穿整個培養周期,有條件的情況,讓學生今早接觸創業教育。
2 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
2.1 提高理解力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
高校教育為改善和創新未來提供了知識、技術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去探索與創新。這種以對外部世界與內在自我的認知與理解力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的根基。
2.2 系統建構能力是創新教育成功的重中之重
創新創業教育開啟于20世紀70年代,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潮流。調查顯示,越是注重培養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完善創業網絡和優化創業資源的大學,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越是成功。發揮各部門、各要素的積極性,使其融合交互起來,構建可持續的多模態創業生態系統,這是促進創業成功也是創新創業教育成功的重中之重。
2.3 研究設計課程能力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載體。創新創業教育要成功,要研究好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涵建設,使創新創業學習者接受系統全面的學習與實踐,并且在實踐中得到歷練并取得成功。
3 驅動美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五類核心行動
2010年4月,美國有142所研究型大學的負責人聯名給美國商務部長寫了一封有關促進高校技術商業化的建議信,主要內容是提出并論證了加快美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五大核心行動,它們分別是學生創業、教師創業、技術轉移、產業協作、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3.1 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盡管美國大學生中很多人都夢想著創辦類似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這兩家公司均有學生創立)類的公司,美國的大學更看重創新創業的教學價值,將它視為可以在多種職業環境中運用的職業技能,作為學生實踐體驗的有機補充,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興趣。無論是正式創業項目,還是課外創業活動,學校都積極投入。
3.2 促進教師創新創業
一方面,美國大學的教師們與碩士、博士研究生用他們的知識和智慧為美國的高增長點公司和他們的創新提供了養料和能量;另一方面,即便在美國創業教育進展最成功的大學,很多師生并沒有總考慮到他們研究成果的市場價值和社會意義。
3.3 支持大學技術轉移
一直以來,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中心和技術許可中心都是大學創新創業者與校外工商業領袖協商洽談研究成果商業化的中樞。近年來的高校創新創業熱潮極大地提升了技術轉移中心和技術許可中心的作用。這兩個機構已經不再僅僅關注單項研究技術的商業化,而是作為教師、學生、校友、企業領袖、投行和創業交互聯系的中心。
3.4 促進大學與產業的合作
工業和商業從高校的研究和創新中受益最大,美國大學也在不斷尋找校企聯合的方法,將高校的研究和學生教育同新興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目前,美國的大學更傾向于重視扶持美國的初創企業,同時與已成長起來的長期發放許可的公司保持長期合作。戰略戰術上,美國大學與工商界企業結成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和校外工作機會,同初創企業共同享用創業加速器等設施。
3.5 參與地方經濟發展
縱觀美國高等教育史,美國的大學一直秉承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近年來,美國高校逐漸將創新創業效果視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敦促聯邦政府將創新驅動經濟與商業化列入資助計劃范疇。同時,根據對當地大學創新和創業實力的評價結果,規劃當地的區域發展藍圖;另一方面,高效通過與社區學校、非營利性經濟發展機構、政府、創新創業群體的合作,尋找既能促進自身優勢,又能彌補自身弱點的合作伙伴。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Contest Standard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Z].
[2] Assessment Rubric for National Standards of Practice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B/OL].http://www.entre-ed.org/_what/rubric.pdf.
[3] Sundbo J.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 Technology and Strategy[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