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摘要:新課改的穩步推進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教學要求,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便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嚴峻挑戰。本文以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中《太平天國起義》一課為例,提出教學設計具體方法,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太平天國;研究
高中各門學科因其不同的特性需要做出不同的教學設計,高中歷史尤以事件性、思想性、連貫性等特點令許多學生感到困惑。據此,在教學設計中也要根據這些特點加以突出編排。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進行如下分析。
一、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設計
(一)事件的內容、環境、范圍、意義、價值和影響
課堂教學首先表現在“教”的方面,老師寫好的備案中要將時間的前因后果、內外局勢、規模影響力都要分析到位,例如“太平天國”的起義原因,由內有包括起義地點廣西桂平金田村在內的廣東、廣西兩省爆發的災荒提供的導火索,外因有基督教傳播并與清朝政府排斥洋教的矛盾和滿人入關建立政權后與漢族政權的矛盾不可調和,這些內容作為教學的基礎應該得到側重安排。
在歷史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在考卷中的問題就是如何評價此事件的影響,產生了什么意義,體現什么道理等等,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中也要重點說明,分析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意義,首先要對事件進行拆解,沖突的兩方主體的地位、頒布成果或者反面教訓等等,此次起義中沖突的一方是農民一方是清朝政府還有外國勢力的介入,因此性質是一場反封建翻侵略的農民起義運動,在此過程中建立了以“太平天國”為名的政權,頒布重要的《天朝田畝制度》,其內容有著積極作用,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內容,對于長久存在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有著極大的沖擊力。此外還有洪仁玕《資政新篇》,也可同理分解,在此就不再贅述其內容。其次,“太平天國”組織的“太平軍”作為農民武裝同外國侵略軍隊和清朝政府軍交戰對于中外的反動勢力也起到了頑強打擊的作用,也提前讓清王朝走上了土崩瓦解的不歸路。
(二)差異化比較
通過將不同事件差異相比較,往往能令學生產生更強的聯想和增強記憶的能力,例如同為起義事件,“太平天國起義”與“辛亥革命”是異同點有哪些呢?通過對主體、原因、后果、產物、影響等方面的比較來使得學生們對于這兩件起義事件完全掌握。
二、檢測環節設計
(一)采取問答教學方式
學生們在課堂上究竟學會了多少知識單單靠估摸,那始終都是未知之數,在完成“教”的基礎上還要注意要對學生進行檢測,除去做練習題的方式還有一個效率較高的方法便是提問。老師就難點問題提問,例如:隨著“太平天國”的勢力壯大,其軍隊發展行軍的路線走向是如何的?“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局限性是什么,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說土地問題在建立政權時都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如何體現的?《資政新篇》和《天朝田畝制度》得不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下,這次起義能不能獲得成功。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盡量保持多元化的答案,大家眾口一詞的回答有時反而失去了討論的樂趣,也沒有互助學習的效果,要從交流中根據不同的意見和聲音來產生思辨的效果,從而獲得認識的提升。
(二)以新故事、思維方向作為拓展
在課堂教學設計上還要注意對新的故事內容和新的思維方向的挖掘,在以往的教學中更多的是事件主要人物的粗略介紹,讓學生覺得翻來覆去都是老幾樣,完全提不起求知的興趣,在新的教學設計中要添加更多的新鮮事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或者闡述一個不同的觀點讓學生給予解答。例如:“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們從哪些方面與清政府做出嚴格區分,政策、政權等都有哪些不同之處?同學們可以從方方面面回答都可以。再如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對于后來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一系列農民起義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們不再局限于課本中,而是對于反封建起義有了清晰的認識,深度挖掘課本的多重價值還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想法。
(三)學生總結歸納并對“太平天國”運動做出評價
歷史學習本身需要有很強的歸納性,縱使考試的題目千變萬化,但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尋求到對的道路,便可以做到按照這種思路“以不變應萬變”。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自行總結歸納的方式來收尾,這種方式不僅僅能加深印象還鍛煉了同學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認真參與其中,參加對問題的探討讓學生保持了精神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更容易讓學生在多次的總結歸納經驗中分析出正確思路,學生經過自己思索的過程所獲得的結論會增強學生的掌握程度。
三、結束語
“太平天國起義”作為事件在歷史長河中有其獨特的位置,通過對這它的研究分析得出關于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們也要通過不斷的探索改進,設計出更多、更新的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達到讓學生進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尾龍.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J].科技信息,2010,31:673-674.
[2]姜耀祥.試論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4,26:136.
[3]趙陽.對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思考[J].學周刊,2013,32:145.
[4]郭曉敏.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