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
摘要:在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理教育,要想有效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要對心理教育的工作進行不斷的加強。心理教育隨著我國的教育的不斷改革和深化發展,已經越來越受到專家的重點關注,與此同時,也成為德育工作的一個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教育改革;德育工作;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密切而不可分離,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礎,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品質。本文就是在德育和心理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的研究和探討,確定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具體概念,進一步的研究兩者之間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且仔細的描述心理教育的運用,和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及方法和策略,最后找出適合我國的一條發展之路。
一、心理教育和德育之間的關系
心理教育和德育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心理教育的對象和德育的對象屬于同一類型的教育對象。雖然在教育上兩者是有區別的,德育是對學生的社會性的教育,而心理教育是對學生自然性的教育,但二者在實際上是統一的,是對同一個主體進行的兩方面的教育。中小學的一個健康標準主要在三方面:一是自我的修養,二是對行業的敬業,三是群體。這就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和德育的教育主體是一致的。德育發展的根本是人,一直以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一直是被強調的重點,但從本質上來說,德育的教育包括社會性和個人性,也就是說德育不僅在促進社會發展同時也不斷在促進個人的發展。目前最受重視的是德育的人文關懷價值,學生的個體成為關注的重點,發揚主體的創新精神和個體發展成為德育教育的一個新的目標。第二,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上文提到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它們的共同目的是幫助在成長中的學生解決他們所遇見的問題,并以全面培養為一個終極目標。這兩者的教育目標大部分是相同的,如價值觀、信念、發展和信仰等,而且他們具有的意義也是相同的。以學生為個體進行研究會發現學生現在處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逐步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在上學期間遇見的一些問題都是人生的問題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處于青春期的一些問題和學生人格的養成等這都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相關的關系。全面發展“人”的基礎是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狀態,這對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科學確立是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目標是要將學生進行全面的發展,這同樣也是德育要完成的目標。第三,德育和心理教育方法的一致性。德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實施手段上。比如,在表面上來看,都是采用灌輸、說服、榜樣、引導等方法進行教育,但是深入了解分析后,發現這些方法在原理和目的上是一致的。心理教育主要是從個體心理進行的疏導,多半采用的是角色互換,自由聯想的方法,它們是在差異上的相同。德育和心理教育都是運用信息收集。
二、德育和心理教育之間的差別
德育和心理教育之間的差別主要有以下幾點: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根本價值是不同的。心理教育主要依據的是心理學和哲學,關注的主體是學生的心理和實際的需求,尤其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素質的培養和養成,從而實現個人的價值和個人的成就感,同時它的核心是學生的個性的發展,目的是對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力求通過對個性的心理問題進行解決,最終達到對完美個性和心理問題的塑造,并對個體的人生價值進行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毛澤東思想為理論,唯物主義和教育學為基礎的德育教育是對學生個性的規范,以提高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和歸屬感以及自豪感,以完成完美個性的塑造的終極目標。人生觀的問題是德育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社會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核心。通過對個人的方向問題的解決,能夠使每個學生按照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進行,并且推動社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展,使其更具有社會價值。
三、結語
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相互進行轉換的,在德育和心理教育中的關鍵問題是把學生個體的能力和素質進行加強。師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平等的民主關系,要始終堅持自己就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疏導者,并時刻設身處地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學生為最終目的,進行德育和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東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13(4)201-202.
[2]李東醒.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價值錯位f11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7(1)121-121.
(作者單位: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