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張弘
【摘 要】文章將研討式教學法引入“建筑設計基礎”課教學,探討學生主體的參與性教學、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式教學、建立三結合開放式大課堂的教學過程,同時注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建筑設計基礎;研討式教學;改革策略
1 教學改革背景與現狀分析
“建筑設計基礎”(有的學校又稱為“建筑初步”)課程是建筑學專業主要專業基礎課,是具有啟蒙作用的“入門課程”,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傳統教學模式建立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表達技能和初步思維能力為主,教學過程以“布置作業—完成作業—作業點評”這條主線貫穿始終。這種教學思路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建筑素養確實有它的經典性與必要性。但是,面向一專多能,能向相關專業拓展的建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迫使筆者反思傳統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發現在教學內容的設置與教學過程的組織等方面都存在些許問題。
2 “建筑設計基礎”研討式教學法改革策略
研討式教學源于早期的德國大學,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德文稱為Seminar(費孝通先生翻譯為席明納[1]),是一種具有教學和科研雙重職能的課程教學模式。目前,國內多所大學的教學中已廣泛開展了研討式教學的研究與應用,卓有成效的如湖南師范大學郭漢民教授在研究高校素質教學提出的五步教學法。其宗旨在于“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據此,結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改革背景,筆者試圖將研討式教學法引入課堂。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深入分析和討論,培養吸收先進知識的能力并形成對建筑的正確認識。這門課程包含兩個學期,也為檢驗初步的改革成效提供了時間保障。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教學內容作了部分調整更新,用強調實踐的“建筑實測”代替傳統單一的“優秀建筑設計作品臨摹”,并將研討式教學法細化為引領學生主體的參與性教學、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式教學、構建三結合開放式大課堂等三個方面來實施。希望能夠在傳授專業知識以外,結合學生個性發展,幫助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研究方法;鍛煉學生組織協調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社會大眾責任感。
2.1 引領學生主體的參與性教學[2]
研討式教學關鍵點是要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為了把這一核心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過程。圍繞這一問題組織了一系列教學活動,主要包括:(1)課前學習預習。對照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表,教師在每次課上課前給學生留出問題(一般上次課結束前引出),讓學生閱讀教材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考慮低年級學生閱讀文獻經驗不足,教師提供推薦范圍,并在文獻參考中標記重點閱讀的部分)。(2)課中學習討論[3]。在理論教學階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問,教師圍繞問題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以主題性討論為核心,教師對論題觀點、進度及時修正和糾正,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會提高。在實踐教學階段則讓學生針對課堂討論的集中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資料查找、分析總結,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各小組基本觀點,制成PPT,再在課堂上匯報交流,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研究問題。(3)課后學習總結。教師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專業書籍和學習網站、論壇,鼓勵學生養成課后學習總結的習慣,并指導學生從建筑學的角度撰寫圖文并茂的讀書筆記以加深理解、拓展專業視野。
2.2 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式教學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給學生設計了多次團隊合作的機會,如“建筑與環境認知”、“學校體育器材室實測”、“經典建筑與環境模型設計及制作”等課題都要求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學生本著男女搭配、能力互補、志同道合的原則自由組合團隊成員。每個團隊控制在3-4人,自行確定協調負責人任組長,對組員明確分工,各盡其能,最大程度提高團隊合作效率。以“經典建筑與環境模型設計及制作”為例,在前期資料共同查閱、確定制作方案的基礎上,1人負責材料測繪切割,1人負責粘結組合,1人負責配景制作,1人負責過程記錄及模型報告撰寫等文本資料。制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小組討論及時解決。而且要求不同的課題小組成員重組,同學之間取長補短,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全過程中,既鍛煉同學之間的團隊協調能力,更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2.3 建立三結合開放式大課堂[2]
教師的“傳道授業”應根據時代的發展與需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能力為目標”的三結合開放式大課堂。
2.3.1 多媒體教學與實地體驗相結合
“建筑設計基礎”課的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形象、直觀地將一些建筑基本理論及相關知識在課堂上演示給學生。采用多媒體開展形象化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特別適合建筑學專業教學特點。同時課題組成員結合教學內容的安排,設計“建筑體驗—校園環境認知—建筑專題調研”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模式。如在建筑體驗環節,選擇學生熟悉的建規樓作為體驗對象,由教師指導學生做現場調研,把握建筑與場地環境、建筑與功能、建筑與空間等要點,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增加對建筑的理性認識,相比以往從二維的圖片組織一些有針對性的課外參觀,更加容易認知和接受,從中也掌握了調研的方法和技巧。
2.3.2 利用精品課程網站等網絡平臺,拓展“教”與“學”的空間
在教學團隊多年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以此為契機,學生可以從課程網站更快獲取教學資料,如下載相關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錄像以及習題庫等,學生也可隨時在教學網站上了解課程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難點與重點。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師主動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則可以隨時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老師溝通,彌補常規課堂教學中教學效率的不足,為搭建“學生自學、教師答疑和網上師生互動”的“建筑設計基礎”開放式教學平臺提供保障。
2.3.3 聘請助教與建筑師入課堂[4],形成“三結合一開放”大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一是結合專題指導教師;二是結合高年級優秀同學擔任助教;三是結合實踐型設計師,如來校講學的外地建筑師、本校設計院的建筑師等請進課堂,參與課題指導,暢談設計與理想。通過他們既能起到學生表率作用,又方便學生信息反饋,拓寬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方便及時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
3 結語
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是我校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目前高校建筑學專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研討式教學法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探索將為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實踐、組織協調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提供幫助,從而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納——人文價值再思考之二[J].讀書,1997(10):4-9.
[2]劉偉.研討式教學模式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3]葉雁冰.建筑設計課程開放性教學模式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4):58-60.
[4]孟凡磊,劉濤,崔偉成,余仁波.理工科專業課“六步式”研討教學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15(4):85-89.
[5]姚穎.建筑設計基礎探究式教學模式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7):108-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