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香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旨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動腦,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能力,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理念在自由組合定律的探究式教學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發揮。本文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組織教學的理論依據等做出總結。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設計 理論依據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159-02
一、從知識內容的前后聯系來分析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遺傳和變異是描述生命的延續、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科學原理,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在本章第1節,已描述了孟德爾通過研究一對遺傳因子的遺傳,發現了基因分離定律——被譽為遺傳學第一大定律。在第2節,將描述孟德爾發現遺傳學第二大定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探究過程。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孟德爾在研究一對遺傳因子遺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后發現的。同時,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又是生物變異和進化的理論基礎。掌握好這一基本定律,還對于深刻理解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行為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沒有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就沒有遺傳學。
二、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解讀本節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分析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并對其作出解釋,闡明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
能力目標:通過對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結果的分析,嘗試用分離定律和數學、統計學上的相關知識來解釋自由組合現象,從而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再次體驗科學家對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的研究過程,掌握“假說—演繹”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說→驗證假說,培養理性的思維品質。
三、運用分組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重、難點是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孟德爾首先用合理的假說去解釋觀察到的F2中9:3:3:1的表現型比例,是發現自由組合定律的核心環節。因此,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是本節的重點。雖然高中生具備了一定的認識能力,他們對事物的探究充滿激情。但是對探究的目的性和過程,以及對探究結論的形成還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在面對比較復雜的兩對性狀交錯重組時,分析起來有難度,故將此列為難點。
突破重難點的教學策略:將假說—演繹過程完全交由學生分組討論,集合眾人的智慧,同時也展開思維的競賽,各人設想并相互交談,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后達到合理解釋自由組合現象,產生一種忽然開朗的奇效。
四、采用能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方法
由于自由組合定律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因此本節課將以探究式教學為主線,通過提問、獨立思考和分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引導探究,激發靈感;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直觀化,突破教學重難點。
由于教材內容豐富而靈活,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過程。本節課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運用圖、文、表相結合,向學生提供生動的畫面和多元化的感性材料,比如在用棋盤格分析F2的基因型、表現型及比例時,借助多媒體展示圖表,力求把學生帶入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探索知識的熱情; 二是增大課堂容量,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教學資料,減少一些口頭描述,增加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力求達到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佳境。
五、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生已經學習了分離定律,具備了遺傳過程的相關知識儲備。因而可以更好的開展以下學法:
(1)通過觀察、閱讀和分析去發現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2)通過對雜交或自交實驗的探究活動,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合作學習的魅力,培養創新思維。
本節課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可按以下程序進行:①先分組討論遺傳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合理假說并進行演繹推理。該過程中每組由一名同學對組內討論結果進行記錄整理。②每組推選一位小組代表展示、匯報本組討論結果。③學生代表作匯報時,老師可適時進行一些追問,啟發學生對集體研究成果的獨立思考,并帶動別的同學也積極思考。這種通過集體探討來形成認知,再由個人獨立匯報和回答問題,既能發揮集團軍的作用、學會與人合作與交流,又能不失自我。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六、以探究式教學為核心理念,科學設計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程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將本課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1)復習分離定律的遺傳過程,并從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延伸到兩對相對性狀一起遺傳——引出新課題。在提出“自由組合”這個名詞時,我會例舉卓別林的故事:一個美麗的姑娘十分傾慕卓別林,于是向他寫了一封情書,姑娘在信中說:“如果你和我結婚,將來我們的孩子就會像你一樣聰明,像我一樣漂亮”,卓別林幽默地回復道:“萬一我們的孩子像你一樣愚笨,像我一樣丑陋呢?”以此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
(2)分組進行“假說——演繹”的探究活動
A.向學生發放紙質學案,主要內容如下:
B.探究過程:分組討論 → 達成共識 → 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執筆,填寫上述學案內容 → 各組推薦的一位學生代表表達觀點 → 相互交流 → 教師引導 → 全體同學形成新知(歸納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
(3)師生一起強化、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個人在筆記本上寫出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以及F2結果為9:3:3:1比例的自由組合規律的遺傳圖解:
(4)分組展示整堂課的學生書面“成果”——填寫的學案、遺傳圖解、筆記內容,相互交流。最后,再由老師批閱和講評,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學習內容。
七、設計利于構建知識體系的板書形式
本堂課雖以“假說-演繹”探究法為主線,但本節教材內容豐富,靈活性較大,知識點多而散。因而在板書設計上,我采用歸納、概括的格式來呈現板書內容:即用大括號來包含大標題,再用小一點的大括號來包含大標題中的小標題和要點,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中優秀教案》(生物 必修2) 人民教育,南方出版社.
[4]鐘智賢,范才生著.《素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的使命》 福建教育出版社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