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和
摘要:數學離不開思維,可以說數學的所有結論都是思維的結果。小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起步階段,是智力開發、學習能力養成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掌握的最佳時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習狀況,甚至還影響學生以后思考問題的方式。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試從小學數學課堂中,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培養
所謂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夠正確、合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思維的核心,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價值的關鍵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數學發展的基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完善,也是處理生活中所涉及問題的保障。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制定出科學的教學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在小學階段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主要是因為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雖然生硬刻板卻又靈活多變。學生想要學好數學就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具有知識遷移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以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變成了枯燥、痛苦、無奈的過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數學成績。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步驟有計劃地對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營造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起學生的興趣之后,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新思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情緒引進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讓他們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邏輯思維的目的。例如,在講解“乘法運用”一章時,老師可采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教學:“有一天,森林里要開動物表彰大會,獎勵這一年工作努力的動物,獎品是每人一雙鞋。但是獅子國王為準備多少雙鞋的事情十分憂愁,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獲得獎勵的動物有兔子、青蛙、斑馬、袋鼠、駱駝。獅子算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算出來,同學們你們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買多少雙鞋啊?”利用這樣講故事的方式顯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會試著去思考、解決數學問題。由聽故事到思考問題,再到聽教師講解,最后再思考問題,每一步都循序漸進,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心境。
(二)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特點,重視思維過程
小學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不同年齡的學生有其不同的思維特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思維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由于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在教學時就要多結合操作,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規律性知識或解題的方法。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擺學具,用圓片當作蘋果和盤子。先擺:把10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學生很快分好,每個盤子里放5個。再擺:把9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同學們感到麻煩了,一個個小手舉起,有的說:“教師,我每個盤子里放5個,不夠了。”有的說:“老師,我每個盤子里放4個,還剩一個。”在學生擺學具的基礎上,教師再聯系生活進行講解。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對分的結果有充分的感知,就為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有關概念,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思維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礎。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抽象思維得到發展,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發表意見,互相評價。總之,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變換思考角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小學生缺乏變通能力,思維較單一。因此在教學中,要精選習題,要鼓勵學生多思考,想出多種解法,并注意對比分析多種解法,選出靈活簡單的方法。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輛汽車從甲城開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1/ 2時,還距離中點20千米,求甲乙兩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啟發學生去找對應的量與分率,激發學生大膽嘗試,想出了幾種解法。這樣,圍繞同一問題,讓學生不斷變換角度去思考,并對比分析,選擇最優方法。這樣可訓練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說明問題實質,使學生思維更靈活、敏捷。
(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養成思維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想要提高小學生在數學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需要讓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小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包括獨立分析,認真仔細,有條不紊等。教師在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完成作業,遇到困難要敢于鉆研不怕失敗,要克服盲目順從,敢于提出質疑,這些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學習新知識階段,教師應重視加強操作感知遷移的指導,引導學生自己想問題、尋方法、作結論,發現新知識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例如,在教“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教師在復習了兩位數乘多位數的計算法則后,把演示豎式中的積擦去,在乘數上添上百位數3,接著提出自學探討問題:①現在乘數增加了一個百位數,應該怎樣繼續乘下去?②它和用個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③為什么百位上的數乘被乘數所得的積的未位要與百位對齊?學生會根據問題積極的分析、動手嘗試,得出答案。這樣就有利于讓學生們逐漸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數學離不開思維,可以說數學的所有結論都是思維的結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研究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思維形成的規律,創造條件,加強思維訓練,從而全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