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玨

摘 要:文章將主要從造型、色彩和構圖這幾個方面,研究三江侗族農民畫的視覺語言對當代插畫設計的啟迪,并指出了三江侗族農民畫視覺語言在插畫設計中的應用原則,從而總結出三江侗族農民畫對插畫的重要應用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三江侗族農民畫;插畫;啟示
一、引言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是湘、黔、桂三省(區)的交界處,這里侗族人口過半,是一個風光旖旎多姿、民風古樸純真、充滿藝術氛圍的美麗地方。這里活躍著一群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他們筆隨心走,不拘于物象本身,造型夸張浪漫,用色大膽新奇,構圖新穎別致,使得三江農民畫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景象,凝聚著當代侗族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歌頌、珍惜和向往,讓觀賞過的人贊不絕口。三江侗族農民畫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其質樸的鄉土氣息、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厚的內涵意蘊,逐漸成為三江本地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已于2012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江侗族農民畫在造型、色彩和構圖上創造了許多獨特的視覺效果,極具裝飾美感和設計形式感。它以原始稚拙的審美觀、簡單樸實的技巧、富有張力的畫面感染著人們,展現了民間美術至善至美的本質和民族民間文化深刻的內涵,同時它又與時俱進,散發著現代藝術氣息,是插畫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珍貴內容。將三江農民畫視覺語言運用于當代插畫設計中,具有可行性和適用性,不僅可以豐富插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精神文化內涵,展現民族元素在現代插畫設計中的視覺魅力,更能夠讓三江侗族農民畫煥發其新的光彩和生命力。
二、三江侗族農民畫對插畫的啟示
(一)造型啟示
三江農民畫作品以意造形,以形抒情,粗獷中有細膩,古拙中含浪漫,濃艷中有淡雅。由于三江侗族農民畫家不像專業畫家受過嚴格的造型基礎訓練,他們在造型方面,不講究透視,不計虛實,不顧比例,憑著創造者的豐富想象和自由取舍,大膽夸張和變形。他們從當地剪紙、蠟染、刺繡等傳統的民間美術造型中獲取靈感,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植物形象的特征都非常鮮明生動,散發出高山深處的侗族鄉村氣息。這種自由夸張的造型構思方法,一般不是對自然屬性的簡單描寫,而是富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強化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傳達著一種信仰、理想或期盼。
三江農民畫的夸張造型手法激發插畫師在插畫創作中大膽取舍,提煉其本質特征,舍棄不重要的瑣碎細節,削弱對象的立體化結構特征,并處理成平面化的裝飾造型,注重點、線、面造型語言與自然形態的結合,從幾何形的空間分割中尋找到符合形式美法則的造型規律。插畫師在插畫創作中應用三江農民畫造型,需要對三江農民畫的造型藝術進行深入理解,并根據插畫的情節內容加以靈活運用,合理地借鑒三江農民畫的造型特點,而不是生硬地將這些造型應用在插畫作品中。
(二)色彩啟示
三江農民畫根植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侗族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深刻影響下,畫面中的色彩顯現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審美特征。三江農民畫不僅僅局限于對物體固有色的描摹,它常常采用互補色對比、冷暖色對比、鄰近色對比等色彩表現語言來表達農民畫家對自然景象的主觀審美感受。三江侗族農民畫家把對生命的感悟、對現實生活的歌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都用畫筆上的顏料來表現,把色彩當作表達侗族人民情感的手段,成為展示自我、認識自我、熱愛生活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
插畫師可以在插畫作品的設色上講究視覺意象,重視色彩給人展現的心理反應和效果,強調“以感情著色”,不受各種色彩關系、色彩規律的限制,不受描繪對象固有色彩的約束,也不受三維空間、環境色彩的影響。在插畫設計中大膽地使用原色和純色,把握高純度、強對比的用色特征,追求大色塊對比中的和諧統一。整體色彩表現為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單純明快,色彩豐富多樣卻不凌亂,鮮艷強烈而又協調有序,使人感受到豁朗、自由、快樂的情感。
(三)構圖啟示
在構圖方面,三江農民畫不僅注重整體布局上的裝飾設計意味,更加強調畫面飽滿與充實的視覺效果。在有限的畫幅尺寸里,將人物、動物、風景或其他形象填滿于整個畫面中,有著強大而且豐富的信息量,目的是為了達到視覺上的震撼,營造出一種熱鬧、歡樂的氣氛。例如:全景式構圖是三江侗族農民畫中常見的構圖形式,整體場面通常較為宏大,畫面中的對象往往被布置成小、散、多、滿的樣式,豐富多彩的視覺形象帶給觀者無限的遐想,也表現出農民畫家獨特的藝術視角,是侗族勞動人民“凡事求圓滿”思想的折射。
作為插畫師可以依據三江農民畫作品的構圖法則,在插畫創作中也打破西方透視學中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規律特點,忽略現實景象中的主次關系,將近、中、遠景的物象都歸納在一個空間平面上,并將表現對象以主觀方式平列排開,以求達到平面化的裝飾效果。采用這類構圖形式的插畫作品給人以“集中”“飽滿”“均衡”“密集”“熱烈”的直觀感受,往往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三、三江侗族農民畫在插畫中的應用原則
(一)形式上有效地突破
插畫設計中三江侗族農民畫視覺語言的應用并不是形式上簡單的挪移,而是結合現代的審美觀念和技術手段對原有的形式要素和視覺效果進行有效突破,并加以精準提煉和合理運用,使其具有新時代的氣息和韻味。潘魯生認為:“新民藝的創作過程既吸收了傳統民間美術質樸、純真的風格,又融入了現在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呈現出藝術創作的新形象。”這就要求插畫設計者要有較高的藝術素養、文化內涵,同時還必須具備時代眼光。只要插畫師多多拓寬自己的設計思路,敢于嘗試和突破,將三江侗族農民畫元素繼承與創新地融入到現代插畫設計作品當中,富有民族韻味的插畫藝術才能發揚光大。
(二)內涵的領會和延展
三江農民畫中表現的事物有著極強的象征性語境和寓意性特征,它們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有其特殊的精神特征,蘊涵著哲理與道德、思想與審美以及幽默與趣味等深刻的意義。在內涵方面,插畫師需要深刻理解每一個三江農民畫背后隱藏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創作意圖和思想涵義,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境,通過對比和比較的方法理清每個作品之間內涵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研究三江農民畫元素的同時要能夠擺脫其表面的特征,深入到它們的深層領域內,領會其象征意義,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境,運用的線條、造型、色彩、構圖來塑造生動、鮮明的插畫形象,將意境融入其中,讓畫面產生余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三)形式與內涵的相融
三江侗族自治縣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特色使得三江農民畫藝術散發出獨具特色的侗家民族氣息,三江農民畫為現代插畫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形式語言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來源。挖掘和弘揚三江侗族優秀的民俗文化,了解三江農民畫視覺語言背后的歷史背景、作用意義和深刻內涵,取其“形”,延其“意”,讓形式與內涵相融,把民族元素的形式美和寓意美注入具有現代感的插畫創作中,結合新的表現技術和手法,并與時代的審美思潮相適應,用強烈的民族美感打造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插畫作品。
四、結語
三江侗族農民畫對插畫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作用,將當代插畫與具有強烈地域文化特征和高度裝飾設計感的三江農民畫藝術相結合,將有利于充實當代插畫設計的內容和理論,并有效地指導其完成實踐與創新。當下,插畫師需要在加強傳統審美意識上多加努力和探索,充分發揮三江侗族農民畫的優勢和特色,找到三江農民畫與現代插畫設計之間的契合點,充分積累新的插畫視覺語匯,從而可以更大地擴展插畫的藝術表現力及可塑性。這才是現代插畫設計藝術發展的必經之路,才能夠推動我國插畫產業的發展,使插畫真正為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煒,唐景薇.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研究——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前沿,2010,(15).
[2]張海彬.論廣西三江農民畫在基礎圖案教學中的融合與傳承[J].科技視界,2013,(10).
[3]洪娟.從“農民畫”到“現代民間繪畫”的蛻變[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