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摘要:當前的高校《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影響到了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對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對其教學改革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幫助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 課程 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9-0126-02
《西方音樂史》是我國高校主要針對音樂學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課程,該課程是音樂學專業的必修課程,該門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向學生更好地展現西方國家在音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清晰了解西方國家音樂發展的條理,也能把握相關風格的變化。通過該課程的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去探討運用西方音樂發展的成果來不斷壯大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西方音樂及其發展歷史被納入到我國的高校音樂教學范圍是在上世紀初期,我國有很多音樂家都是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通過借助西方音樂中的一些表現方式來融入到民族音樂中。該時期的一些音樂教師主要通過院校授課的方式在課堂上講解西方音樂的相關知識,并且該課程也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前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并且《西方音樂史》在中國的教學客觀上促進了西方音樂研究的發展。對于該課程的教學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首先就是關于西方音樂的發展及變化,比如相關音樂體裁的特征、形式的變化等;其次就是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經濟或者文化對于音樂的影響,這要從多方面進行介紹;最后就是西方音樂的表現力度,以及教會學生對這種西方藝術的審美方法。雖然在教學成果上,《西方音樂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們不能沾沾自喜,還是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高校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在對西方音樂史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改革,從而使當前的教學體系更加完善。
一、高校《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課程設置與教材方面
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首先教材就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學校選用的教材,在內容中更多的是關于“史”,關于音樂的內容卻不是很多,而該門課程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向學生介紹一些關于西方音樂的史實,更是需要學生通過相關具體的作品來體會西方音樂的魅力,并且在教師的教學中不斷養成自身的審美能力。如果學生不能夠從該課程中學習到如何去鑒賞西方的音樂作品,那么就不可能從更深的層次去理解西方音樂史,也無法在腦海中形成更加清晰的音樂史知識體系。此外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也缺乏科學性,有時教授知識按照書本按部就班的教學,并沒有對學生做出有效的知識延伸,也沒有對其中的章節的主次進行重視,重要的內容和簡單的內容花費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再加上教師沒有將音樂史的教學與音樂作品的教學結合起來,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就會使得教學效率低下。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采用說教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并且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一些教師基本就是照著教學講義來念。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很難提升學習的興趣,并且該教學策略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教師并沒有針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進行教學,也沒有將學生作為整個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往往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但是卻發現學生沒什么精神去聽課,并且收益也是相當低的。西方音樂史中具備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僅僅傳授些基本知識,并沒有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拓展,也沒有結合多媒體等進行有效教學。學生長時間在這種枯燥乏味的課程中學習就會產生一種疲憊感,甚至會產生排斥的心理。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消極影響更大,教師往往沒有轉變教學觀念,教學中也并沒有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課堂的活躍度就會變得很低。傳統的較為死板的教學策略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現代社會要求的是培養素質型人才,能夠通過高等教育來為社會提供具有真實能力的人,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評價機制及教學效果方面
當前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予以足夠的重視。很多高校在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時,都是使用傳統的教學策略,認為該課程學生只要了解就行,并沒有制定嚴格的考核評價制度。有的老師只是讓學生在學習期末寫一篇關于該課程的學習感想論文提交即可,本來一些高校在該課程的教學效率上就不是很高,再加上沒有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使得無法對整個課程的教學進行反思。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的是音樂史的“史”的教學,而不是“音樂”的教學,在教學中就偏離了教學初衷,教師更加重視對學生在書本上知識的傳授,而沒有重視課程教學的音樂性,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一些院校在期末評價時所采取的策略也存在一些偏差。即使一些高校重視到了評價機制制定的重要性,但是也沒有從西方音樂的思想、結構、題材以及創作手法方面入手,學生也就無法從課程考核中認識到西方音樂的精髓。此外在教學中教師也沒有針對性的制定實施評價,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提問等,因此教師就無法對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對于下一步教學的開展起到了消極的阻礙作用。
二、高校《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教學形式與方法的改革
想要提高高校的《西方音樂史》教學質量,首先就應該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進行改革,這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其要能夠避免教學手段的單一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將一些西方音樂作品通過音頻為學生播放出來,或者下載一些關于西方音樂史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生在教師長時間的教學中會感到疲憊,但是看視頻就會感覺到內心的放松,進而更有效地接受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或者課堂競賽的模式來營造課堂教學環境,學生在這種氛圍下也更容易對課程內容產生興趣,進而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其次,針對當前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有效改進,要能夠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上課中教師要避免自己說,而是充分與學生進行互動,增添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感。多為學生補充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為課堂教學做出適當的延伸,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做到知識的拓展,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endprint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課程的學習中,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教,學生也需要參與到課程中,更好地“學”,并且能夠對所學的知識熟練運用。因此教師要能夠重視課堂的理論教學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進而提高相關知識教學的實用性。比如在課堂上教學生對于西方音樂作品的鑒賞時,教師要注重理論授課時間的掌握,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練習。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些西方古典音樂,讓學生通過當堂所學的知識對該作品進行鑒賞,這樣就能有效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有些學生在上課時認為音樂史是歷史專業的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以為對自身的音樂學習關系不大,教師要及時轉變學生的這種觀念,要讓學生重視對理論的學習,并且通過不斷的實踐使之升級,從理論到實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三)全方位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定
對于日常的教學效果一定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評價制度,這樣才能通過教學評價進行反思,并且在下次教學內容的規劃時更加具有科學性。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定要能夠從多方面考慮,比如學生的興趣、學習狀況以及知識的延伸狀況等。此外,還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期末考核制度,學生學習的總成績應該通過日常的學習參與狀況與學習效果相結合,并且與期末的考核成績通過一定的方式相加,進而成為評判學生對《西方音樂史》課程學習的實際水準。通過制定有效的評定考核制度,學生在學習中也會感覺到一定的壓力,能化壓力為動力,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通過教學效果的評估也能夠意識到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而通過不斷的改進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當前該課程的教學提出大體的策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應該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教學狀況,并且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開展教學內容。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能夠更好地發揮《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們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吳秀琴.教學視野中的西方音樂史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
[2]李潔.西方音樂史教學方法的簡單思考與研究[J].音樂時空,2014,(04).
[3]王嬌.西方音樂史研究的獨特視角分析[J].音樂時空,2014,(10).
[4]譚春.云南省高校西方音樂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3,(19).
[5]隋欣.西方音樂史教學的視角拓寬[J].藝術評論,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