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為例,探究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形成與發展,通過平臺建設、機制建設、文化培育、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具體嘗試,實現職業教育集團的聚集效應、輻射效應與品牌效應。
【關鍵詞】汽車行業 職教集團 產教融合 機制 階段 效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092-03
隨著2014年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的出臺,近年來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模式得到迅猛發展,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是全國汽車職教集團,其成立后建立起了與汽車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現代汽車職業教育體系,為汽車制造與服務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培養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本文以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為例,探究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
一、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形成論
(一)政策環境分析。職業教育集團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然產物。自1992年全國首家職業教育集團北京蒙妮坦美發美容職業教育集團出現以來,職業教育集團得到國家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職業教育集團基本覆蓋所有職業院校。廣西在2014年的職業教育工作年會上,明確將集團化辦學作為廣西現代職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同年成立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研究專項課題組,并建設10個職教集團,打造為廣西示范性職教集團,實現行業性職教集團自治區重點產業全覆蓋。
(二)行業特征分析。我國自2009年奪得全球汽車產銷桂冠以來,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產銷第一。2013年,柳州汽車總產銷量達186萬輛,增長11.4%,產銷量在全國排名第五。201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在柳州市柳東新區建設廣西汽車城,柳州正在建設國際化、工業化、信息化世界一流的汽車城,將成為引領柳州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三)訴求意愿分析。權威數據顯示,按國際標準計算,中國汽車產業規模應該相應地有超過2000萬的汽車服務從業人員,實際上,目前的從業人數只有約200萬。汽車職業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空間。在柳州,汽車產業企業“用工荒”與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仍然存在。組建職教集團是柳州職業教育發展的可行之路,同時也是柳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迫切需要。
二、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論
(一)以平臺建設為核心的基礎建設。具體如下:
1.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圍繞柳州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和需要,建設人才培養平臺。通過合理確定、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建立專業設置和調整的動態機制;聯合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和專業設置預警機制,定期發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導高等職業院校調整專業設置;協調行業、企業組織,參與集團內各院校專業設置和建設,指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促進課程內容和職業資格標準融通;推動和引導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教學與生產合一的開放式實訓基地,合作開展兼職教師選聘;組織指導職業學校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學生實習、就業推薦等工作。
2.就業創業平臺建設。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通過組合集團成員院校就業創業渠道,構建柳州職業教育集團就業創業推薦信息網絡,建立集團就業創業基地,形成就業創業平臺。通過共同推介優秀畢業生,開展創業實踐,做到就業資源共享;積極吸納更多企業參加集團,實行訂單培養,使集團成員企業優先錄用集團成員院校優秀畢業生,實現集團成員院校學生—— 集團成員企業就業鏈直通。
3.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廣西汽車職業教育集團通過集團內企業和院校的合作,加強技術中心建設。著力為汽車產業轉型發展搭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人才聚集、技術交流合作平臺,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依托院校的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部,聯合申請專利,開發新產品,助推企業產品升級。
4.技能培訓平臺建設。充分利用集團各成員院校資源,集團內院校和企業共同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公共服務平臺,借助“廣西汽車職教集團網”和柳州職業院校已有的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為企業職工、各職業院校學生和有需求的社會人士提供高技能培訓和職業鑒定服務。
(二)以機制建設為重點的發展建設。具體如下:
1.治理結構建設。廣西汽車產業職教集團是由政府主導,學校、企業、行業、研究機構、服務機構共同參與的職教集團。集團設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專業委員會、秘書處。包含核心學校和運營機構,具體治理組織結構圖如圖1所示。
2.融合機制建設。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通過集聚汽車產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強化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六個主體的協同和深度合作,發揮集團內高等職業院校的引領作用、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性作用,推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統籌與銜接,探索職教集團建立實體性工作機構,加強集團內企業和院校的資源整合,促進不同院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各要素具體融合機制圖見圖2所示。
3.運營機制建設。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在運營機制上,根據產業共性需求,由職教集團統一協調,政府集中資源投資建設若干共享實訓基地,并委托優勢學校和服務機構,面向柳州職業院校和社會開展人才培養運營服務。柳州汽車產業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具有較好的專業分工協作的條件。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和共享實訓基地的運營體系如圖3所示。
(三)以文化培育為依托的內涵建設。具體如下:
1.技術文化建設: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指嚴謹專注、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精氣神創品牌、升品質、求發展。廣西柳州以職業教育集團為依托培育工匠精神的成長環境。2013年,柳州實施“龍城藍領成長計劃”,主要是依托我市骨干企業、職業院校及培訓機構,立足工匠精神,通過在崗培訓、脫產學習、研修培訓、出國培訓等多種方式,對技術工人進行技能提升培訓、評審和選拔。主要采取企業自培為主、培訓機構積極參與等方式,抓好汽車產業在崗職工技能輪訓。endprint
2.模式文化建設: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的魄。研究者王瑞、南海等人認為,培育校企合作文化是校企合作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同時也是我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強大推動力。只有從文化的層面對校企合作的實施和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有力的推進和深化,最終才能實現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形成。從教育生態上講,職業教育集團本身就是一種微生態,其文化環境,是職業教育微生態中與生存密切相關且最為重要的環境,是職業教育的魄。廣西柳州以職業教育園區建設為依托,培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文化環境。目前,重點建設了柳東新區職教園,規劃用地約10000畝,一期建設已全部完成,總投資近27億元,已有5所職業院校入駐園區辦學,在校生近4萬人,二期正在加快推進。柳州職教園區建設與工業園區同步建設,有機融合,是廣西柳州汽車城有機組成部分,形成產業鏈和人才培養鏈融合發展。廣西汽車產業職教集團也是在此基礎之上創立的,致力于推進汽車產業鏈和人才培養鏈融合發展。在延伸、深化汽車產業鏈和促進企業向產業鏈高端進軍的過程中,推進汽車產業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骨干專業群的有機銜接和整體融合,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建立以技術技能的積累、傳承和創新為核心的利益鏈、價值鏈,實現專業規劃、訂單培養、定崗實習、共建實訓基地、師資共享、開發課程等方面合作,鼓勵校企共享人才、信息、技術資源,聯合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深化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
(四)以協同創新為目標的生態建設。具體如下:
1.發展上從各自獨立走向聯盟共生。以往校企合作各個院校獨立進行,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校際重復建設實訓中心,導致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校際兩極分化嚴重,實力雄厚的學校發展迅速,實力較差的學校發展緩慢。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的做法是,以構建相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參與的“協同發展合作聯盟”的形式,通過搭建人才培養、就業創業、技術研發、技能培訓等平臺,為集團成員單位的共同發展提供合作保障和平臺支持。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益。
2.要素上從簡單參與走向協同創新。解學梅認為,協同創新(synergy innovation)是指通過創新要素的禍合以及復雜的非線性作用產生單獨要素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效應的過程。要實現協同創新,各參與要素必須是一種共生互長的關系。即要有教育生態的思維:主張運用生態學的原理、整體聯動思維和系統平衡思維、教育生態環境、教育個體生態、教育群體生態和教育生態系統的相互影響和制約機理入手分析解決教育問題。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的做法是通過政府主導,推動校企共建共享資源,推動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的融合,組成發展共同體。
三、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階段論
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分階段,逐步完善和發展的。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建設分四個階段:平臺建設期、教學發展期、服務拓展期、模式形成期。
(一)平臺建設期。組建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制定集團發展規劃。用1-2年的時間,投資建設共享實訓平臺,并開展教學規劃、課程開發、師資培養的工作,為教學業務運營奠定基礎。
(二)教學發展期。以核心學校為主體,按照專業、共享的原則,用1-2年的時間,推進基于共享實訓平臺的教學改革創新,探索、積累滿足廣西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職業人才培養體系,引領職業教育發展。
(三)服務拓展期。在積累一定的實訓平臺教學經驗之后,逐步開展師資培養、企業人才培養等服務,搭建基于共享實訓平臺的規模化、專業化商業運營體系。
(四)模式形成期。在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和商業運營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形成成熟的模式,塑造國內汽車產業職業人才培養第一品牌形象。一方面,總結制定汽車產業職業人才培養、考核、評價標準,使之成為廣西乃至國家的行業標準,引領汽車產業職業教育;一方面集成、建設汽車產業職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面向汽車產業全面、權威的職業人才培養、資質認證等能力。
四、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效應論
(一)聚集效應。區域性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聚集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形成強大的集體效果,即實現“1+1>2”。二是在空間上相對集中,常依托職業教育園區或共建公共實訓中心等平臺基礎之上形成起來,三是具有較好的聯動機制,實現協同創新、生態共生效應。
(二)輻射效應。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學徒制的建設剛剛起步,政策上要求到2020年職業教育集團全覆蓋。具體做法很多學校還在探索,迫切需要一批有實力、能創新、敢探索的優秀區域行業職業教育走在改革與發展的前沿,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使得先進的治理機制、運營模式、發展方式得到檢驗和示范,從而促進區域內職業教育的全面提高與發展。區域型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因天時、地利、人和理應成為區域行業職業教育集團的引領者,起示范和輻射作用。
(三)品牌效應。實施職業教育品牌戰略,是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客觀要求。區域優勢行業職業教育集團應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其品牌價值更多體現在為社會、為企業培養了多少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活力等方面所做出的實際貢獻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雪梅.廣西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現狀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21)
[2]亞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3]王瑞,南海.中國現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探微——基于文化學的研究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2)
[4]解學梅.協同創新效應運行機理研究:一個都市圈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3(12)
[5]吳鼎福,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3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廣西汽車產業產教融合模式的創新與實踐”(GXGZJG2015B325)
【作者簡介】潘旭陽(1979— ),男,甘肅靈臺人,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副教授;史庭宇(1972— )男,湖南郴州人,柳州市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級講師。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