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公司法》規定了公司出現特定事由需要解散時應當成立由股東組成的清算小組對公司財產進行清算,并規定了通知債權人及報紙公告的義務。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下稱《公司法解釋二》)中規定清算組未按前述規定履行通知和公告義務導致債權人未及時申報債權而未獲清償的,債權人有權主張清算組成員對因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然而關于債權人未獲通知情形下所遭受的損失如何認定,以及清算組成員賠償責任形式、賠償限額如何認定問題均沒有明確的規定。
關鍵詞 解散清算 債權通知義務 侵權責任 清算人 賠償責任
作者簡介:羅紹康,浙江泰杭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伙人,研究方向:公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89
由于缺乏既定的裁判標準,司法實踐當中,不同法院就未履行清算責任的清算組成員賠償責任作出了不同判決。筆者則意圖結合自身作為律師在代理清算責任糾紛類案件中的心得體會,就前述規定中所述賠償責任如何確定加以探討。
一、《公司法》關于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賠償責任之規定
根據《公司法》第180條和第183條的規定,公司除了因合并或分立而解散情形之外,因其他事由而解散的都需要進行清算。同時,《公司法》第185條 第一款規定了清算組成立后的債權通知義務,第189條 第一款規定了清算組成員的忠實義務,并在第三款中確立了清算組成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制度。《公司法解釋二》第11條 第二款規定清算組未按前述規定履行通知和公告義務導致債權人未及時申報債權而未獲清償的,債權人有權主張清算組成員對因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將前述第185條之債權通知義務及第189條之損害賠償責任制度進行了細化。
(一)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表現形式
根據《公司法解釋二》第11條第一款之文義,對待已知的債權人必須直接采取書面通知的形式,而不能夠以公告的方式替代;而對于未知的債權人或者因通訊地址更改無法聯絡不能以書面通知的形式通知的債權人,則采取公告的方式。同時關于公告,該條規定了清算組成員應當以公司規模和營業地域范圍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級別影響力的報紙進行公告。但可以看出無論擬清算公司的規模大小,其都至少應當在省級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上進行公告。
從前述清算組成員依法應當履行的通知義務則可以倒推出清算組未依法履行通知義務的情形可能存在如下兩種:一種是完全未履行,包括既不書面通知已知債權人也不公告通知未知債權人;另一種是未完全履行或者稱之為瑕疵履行或不當履行,包括只書面通知已知債權人而未公告通知未知債權人、僅公告通知全體債權人而未書面通知債權人、書面通知內容或公告內容僅明確公司擬注銷而未明確提及債權人申報債權之事項等內容不當的情形。前面講到的僅書面通知而未公告或者僅公告而未書面通知的情形均有可能使得已知債權人或者未知債權人的權利遭受到侵犯,應當認定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法解釋二》第11條僅規定了通知及公告的義務,但關于通知及公告的內容尚缺乏明確的規定,但從條文的設計目的來看,應當認為清算組成員在履行通知義務時,無論是書面通知或是公告,其內容應當包含擬對公司進行清算以及通知債權人申報債權的事項。故而清算組發布未包含前述內容的公告,如僅在公告中說明:“某某公司將于登報之日起兩日內注銷,特此公告”也應當被認定為未依法履行通知義務。最后,在公告媒體級別的選擇上,如公司規模較大明顯應當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但卻選擇省級報紙媒體刊登公告,導致債權人未能如期申報債權,這種情況下也應當認定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
(二)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賠償責任依據
根據前述第189條即第11條之規定,清算組成員賠償的前提是債權人存在損害后果以及該損害后果與清算成員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即,清算組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行為必須導致債權人遭受損失的后果。同時,賠償的范圍應當僅限于前述損失后果與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有因果關系的部分,也即第11條2款中所述“因此造成的損失”。盡管由此分析來看,在審判此類案件中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組成員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不難確定,即僅根據法條理解判定債權人“因此造成的損失”中損失具體數額即可,但事實上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關于賠償責任的認定卻紛繁多樣,觀點各異。
二、司法實踐中關于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清算人賠償責任的不同認定
筆者以“清算責任糾紛”為關鍵詞在北大法寶案例搜索引擎中隨機檢索案例,均為清算組未依法履行(含未完全履行或瑕疵履行等情形)債權通知義務導致債權人未能獲得債權申報,債權人遂以清算組成員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賠償訴訟的情形。具體來說,實踐中關于清算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限額主要存在如下兩種認定:
(一)以債權人主張的全部未獲清償債權數額認定損失賠償額
在以債權人主張的債權作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承擔賠償責任依據的案件中,不同法院所援引的法條基本上均為《司法解釋》第11條以及《公司法》第185條的規定,即先對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行為予以確認,再對受害債權人的因清算人未通知的行為遭受到無法申報債權的受損害事實予以確認,然后援引前述法條即作出清算人應當賠償責任的判決,賠償數額即為債權人主張的全部數額(若該債權有其他未決糾紛存在不一致認定的,則為同案中法院判決確認的債權數額)。如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龍小輝訴全七斤等清算責任糾紛案” 一案中的認定,又如江蘇省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許麗等訴陳定稿等清算責任糾紛案” 一案中的認定,另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上海卡芙廣告有限公司與梁俊彪等清算責任糾紛上訴案” 一案中也做了類似的認定。另有諸多此類案件的類似認定,本文不再一一列舉。endprint
從這些案件的判決書中可以看出作出此類判決的法院在本院認為中并沒有就清算人賠償責任的性質進行分析,更未就債權人因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行為所遭受的實際損害后果進行分析,僅以公司法上的幾條賠償依據就對此簡單認定,并將債權人的損害后果簡單認定為其主張的全部債權,缺少了與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行為的因果關系認定。正因為缺乏對賠償責任性質的分析,導致同樣的情形卻產生不同判決。另外巧合的是,筆者挑選的幾例以債權人主張的債權數額為損失認定標準的案件中,幾乎均為一審作為被告的清算人不服賠償責任的承擔數額或責任承擔形式而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的案件,而二審法院幾乎無一例外地在賠償責任環節維持了原審法院判決。
(二)以假定債權人獲得債權申報通知可從公司獲得的清償限額作為損失賠償額
在筆者挑選的幾個案例當中,僅有極少數的案件,法院是以債權人在獲得申報債權通知的情況下可獲得清償范圍的上限確定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其中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一案件中認定“清算組成員未按照法律規定履行通知義務,導致債權人未及時申報債權,進而債權未獲清償,對于該損失,清算人在清算過程中存在過錯,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清算報告,公司剩余財產6722.47元,在債權人得到清算通知申報了債權的情況下,其可獲清償范圍的上限是公司剩余資產總額即6722.47元,故該款應確定清算人未依法履行通知義務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債權人的訴訟請求中超過6722.47元的部分,缺乏依據,不予支持。”
另有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一案件中認定“本院認為清算人是否應負賠償責任,要看其是否構成侵權。從侵權責任構成分析,侵權的構成要看其是否實施了某一行為以及行為時是否有過錯,受害人的民事權益是否受到侵害以及該侵害與行為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案中債權人受到的利益損害是申請再執行權,并不能等同一定能實現的債權,其民事權益是否實際受損存在著或然性,即不確定性。本案中債權人權利的損失與被上訴人(清算人)的行為并無因果關系,故被上訴人依法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從以上兩案可以看出,法院在以債權人實際能夠獲得的清償數額作為損失認定結果時,同樣也引入了對清算人這一賠償責任性質的分析,即侵權責任的認定及構成分析。這樣的認定也為筆者撰寫本文提供了強大的支撐與信心。
三、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行為及賠償責任之性質分析
根據《公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二款之規定“清算組未按照前款規定履行通知和公告義務,導致債權人未及時申報債權而未獲清償,債權人主張清算組成員對因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可以明確這一賠償責任應當為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債權人之債權本應當由作為債權相對方的公司作為債務人來清償,但在清算組成員發生過錯并造成損失的情況下由清算人就該債權人因其過錯行為受到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責任應當是民事侵權責任在公司法上的運用。關于清算人損害賠償責任在性質上的認定雖無法律上的明文規定,但根據公司法系列條文的描述不難判斷,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也在其出版物中明確認定清算人的損害賠償責在性質上屬于民事侵權責任。
既然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賠償責任為侵權責任,那么則應當在確定賠償責任時采納歸責原則,該原則是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所造成損害是否需要以及需要承擔多少賠償責任的原則 。具體到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賠償責任認定,則應當遵循以下幾方面:清算人存在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情形,該情形應當包含是本文第一部分內容中描述的情形;清算人的前述行為給債權人造成了實際損失;清算人的前述行為是造成債權人實際損失的直接原因;清算人對其前述行為具有主觀過錯,包含故意和過失。根據《公司法》第189條第二款及《公司法解釋二》第11條之規定表述來看,清算人這一侵權責任的承擔顯然適用歸責原則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因清算組成員的債權通知(含公告通知)義務顯然是清算組在履行清算義務時的法定職責,在清算組成員未履行或瑕疵履行該法定職責時即當認定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在清算組成員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并給債權人造成損害后果時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四、如何有效解決清算人“同行為不同賠償”的問題
(一)應當把握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對外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侵權責任性質
根據前述分析,法院在審理此類以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損害債權人利益為由的案件中,應當合理把握此類案件中清算人的侵權行為,并以侵權法律關系四要件認定賠償責任,即清算人的加害行為、主觀過錯、債權人的損害后果、債權人損害后果與加害行為之因果關系。在有效確定清算人侵權行為之性質后,便應當以侵權責任中的“損失賠償” 也稱損害填平為原則確定賠償責任,也即最終確定的清算人賠償責任應當以給受害債權人造成的損害后果為限。顯然,債權人因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行為所遭受到的損害后果有兩個:喪失申報債權的權利;喪失從清算中的公司中所能獲取的債權分配份額。姑且將申報債權之權利列作清算中的公司債權人所享有的一種特殊人身權利,那么這種人身權利的存在則是為獲取第二項分配債權份額這一財產權利,因而可以認定這種人身權利是依附于后項財產權利的存在而存在,如果硬將這兩者割裂開來,并以申報債權之權利的被迫剝奪也作為一項受害結果而要求賠償,則在損害責任認定上恐會產生重復之嫌,畢竟申報債權正是為獲取債權分配份額。
(二)準確把握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對外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范圍
在準確認定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應承擔的責任為侵權責任的情況下,便不難確定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范圍。因根據侵權責任法理論,權利人主張的賠償應該是侵權人對權利人直接造成的損失,即債權人所受損失當中與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行為有因果關系的部分才能向清算人主張賠償。也有學者認為在公司解散后,原則上應當推定只要公司依法進行清算,債權人都可以得到全額清償。但筆者并不認同此觀點,這種觀點即等同于認定只要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造成債權人未能及時申報債權所產生的損害后果即為債權人的全部債權數額,清算人應當承擔的賠償數額也就為該債權全部數額,這種認定顯然缺乏客觀事實依據,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清算人的賠償責任,并不符合侵權責任法律體系下侵權行為人責任承擔的法律規定。endprint
筆者認為公司經過清算后均存在債權人的債權未能完全受償的可能性。因而應當依據實際損失原則,即根據正常清算程序下債權人可以獲得的清償金額為限來確定債權人的損失數額并依此確定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的清算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范圍。
因而,可以認定在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這一侵權行為當中,債權人所遭受到的損害后果即為:因被剝奪債權申報權利而喪失的可得債權分配份額。這個可得分配份額因不同清算中公司的不同清算結果顯然會有不同,也即債權人因清算人侵權之行為所遭受的損害后果應當以公司的清算資產額與債權人的債權總額之間的差額關系作為判斷依據,具體存在如下兩種情況:
1.公司清算后的剩余資產足以清償全部債權
此種情況下,公司清算后的剩余資產足以清償公司全部債務,也即如果受害債權人的債權申報權利未經清算人的“加害”而遭受剝奪,那么債權人的債權份額可全數得到清償。顯然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因清算人未依法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侵權行為所遭受到的損失為其原本能全部獲得清償的債權總額,那么此時作為侵權行為人的清算人應當承擔的賠償限額則應當以債權人收到的損失結果為準,即清算人的賠償限額為受害債權人能獲得清償的全部債權數額。
2.公司清算后的剩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權
實踐中碰到的大多數情形均是公司清算后的剩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權,包含不足以清償全部債權以及完全無剩余資產的情形。這種情形下,判斷受害債權人所遭受的損失結果,則應當考量假定債權人債權申報權利未被剝奪情況下參與公司債權分配能夠獲得的清償數額。如果受害債權人參與債權分配也并不能獲取全部的清償數額甚至完全無法獲得清償數額,那么此時清算人的侵權行為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害后果當然也是有限的,也即債權人因清算人未履行債權通知義務之“加害行為”所遭受的損失為其原本能夠獲得的清償數額,這個清償數額則應當以將受害債權人列入清算組出具的清算報告中參與分配可獲得的清償數額為準。那么清算人的賠償限額也應當以該結果為依據。
為行文方便,前述幾種情況下討論的前提均為公司清算后的剩余資產或者清算報告內容客觀真實且存在。前述幾種情況,筆者討論的均是較為簡單并不需要復雜判斷就能認定債權人實際受損害結果的情形,然而實踐中發生的情況并非都這么簡單,往往是債權人提起損害賠償之訴時公司已經被注銷,無法確定清算時公司的剩余資產為多少甚至工商登記機關當中備案的清算文件也無法確定是否屬實。清算人作為清算公司的股東,其享有先天的清算優勢,難以保證其不會為了收回投資降低損失風險而隱匿公司資產,從而出具假的清算報告損害債權人利益。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以上面提到的方法去判斷債權人實際遭受的損失顯然并不合理當然也無從適用。故而在司法實踐中還應當在不同情況下結合舉證責任的分配、證據的真實性、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等要素判斷清算人賠償責任的具體數額,但筆者同樣認為法院在作出這一步驟的認定應當是在前述賠償責任基礎即侵權責任確定基礎之上進行。
注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85條規定:“清算組應當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六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應當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向清算組申報其債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89條規定:“清算組成員應當忠于職守,依法履行清算義務。清算組成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財產。清算組成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公司或者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法解釋二》第11條規定:“公司清算時,清算組應當按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五條的規定,將公司解散清算事宜書面通知全體已知債權人,并根據公司規模和營業地域范圍在全國或者公司注冊登記地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進行公告。清算組未按照前款規定履行通知和公告義務,導致債權人未及時申報債權而未獲清償,債權人主張清算組成員對因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穗中法民二終字第791號民事判決書,龍小輝訴全七斤等清算責任糾紛案。
江蘇省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鹽商終字第0430號民事判決書,許麗等訴陳定稿等清算責任糾紛案。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穗中法民二終字第679號,上海卡芙廣告有限公司與梁俊彪等清算責任糾紛上訴案。
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蚌民二終字第00213號民事判決書,和平乳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孟琦、孟慧清算責任糾紛案。
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浙金商終字第875號民事判決書,永合泰股份有限公司與韓象理等清算責任糾紛上訴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0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一)、(二)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2]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3]劉德權、俞宏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第二版):商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