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陳新
一、問題的提出
我擔任八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接班一段時間后發現,有些學生成績下降非常快.我找這些學生了解情況,他們反映:每天其他人用30分鐘能完成的數學作業,而他們用一個小時還不能解決,最后不是抄作業就是欠作業,建議我給他們少布置一點作業,或者布置簡單一些的作業.另外,我了解到有些優秀學生覺得作業太簡單,沒有挑戰性.的確,在數學教學中,要承認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更要關注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情況.只有讓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嘗試分層布置作業,讓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
二、初中數學分層作業的過程
1.對學生進行分層.在分層布置作業前,我先對學生進行分層,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和學習能力,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次為學困生,B層次為中等生,C層次為學有余力的優秀生.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分層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按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及檢測成績進行定期調整,對進步快、能力有提高的學生升上高一級層次,對退步的學生降低一個層次.這樣,既調控了教學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對作業要求分層.學生層次劃定后,我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A層次的學生,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操練,如簡單的計算、基本畫圖、熟記公式、定理等鞏固性練習.對B層次的學生,側重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與例題相仿的變式題,以及一些稍復雜的綜合題.對C層次的學生,側重于基本知識的實際應用及拓展智力的開放題.作業類型力爭多樣化,幫助學生拓展延伸知識,提高優秀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3.對作業數量分層.布置作業時,我嚴格控制學生課后作業的總量,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作業的時間盡量控制在30分鐘左右完成.為了鞏固學困生的數學基礎,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使中等生得到充分練習,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讓優等生獲取更多發展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我把中等生的作業作為一個標準,學困生的作業在此基礎上去掉稍難的題目,注重鞏固基礎,優等生的作業在此基礎上增加難度更大的題目.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作業后有明顯的成就感,從而對學習數學更有信心、更有興趣.
4.對作業內容分層.(1)按難易程度設計分層作業.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同,在作業難度上必須有所區分.對A層次的學生,我布置一些通過翻書就能找到答案的習題,以便他們熟悉基本知識.對B層次的學生,我布置一些有所提高的習題,提高他們的解題水平.對C層次的學生,我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需要獨立思考的或者發散求異的提高題.(2)同一題目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在布置作業時,我利用同一個模型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有利于低層次學生向高一層次目標邁進,同時讓一部分比較好強的學生 “跳一跳,摘到果子”.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5.對作業評價分層.在批改作業時,我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A組學生,采用表揚為主的評價,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基礎作業完成好就給“優”,有了一定的數量時兌換獎勵;如果錯誤較多,就讓他們先訂正再評等級.對B組學生,采用激勵性評價,對大膽嘗試難題的學生及時表揚,以點帶面,促使學生嘗試提高.對于C組學生,堅持高標準,激勵他們比思維的質量,比作業解題方法的多樣化,比書寫的認真與工整,以形成競爭的氛圍,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這樣,使不同層次學生都有所收獲.
三、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
長期以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都是統一標準,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發展.而以人為本的數學分層作業設計,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這是促進所有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同時,實施分層作業設計,能使教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探索出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能力.
總之,初中數學分層作業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布置既能照顧學生個體差異,又能滿足學生的持續發展的分層作業,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步與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