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川
社團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物理社團的活動內容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更受學生的喜歡.我校的物理社團經常組織科普講座、科技制作、調查生活中科技的應用等活動.這里因為篇幅所限,我僅把開展科普課程的一些體會跟大家分享.
一、課程內容來源于學生的興趣愛好
課程的設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余愛好制定主題.
例如,對于喜歡軍事的學生群體,我舉辦了“軍事物理”專題講座,講解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的區別、我國北斗導航系統有哪些技術突破、艦載機彈射升空的技術優勢在哪里等;對于喜歡探究的學生,我給他們講解玻璃器皿的制作過程、鐘表的工作原理、高鐵軌道如何減小熱脹冷縮的影響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迫切想了解的知識,學生聽課非常專注.
二、課程語言要適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每一個專業知識都有一些專業術語.如何把專業術語轉化為初中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上下工夫.
例如,在講“旋轉的陀螺不易倒”時,我先講了陀螺不旋轉時容易倒下的原因,然后提出問題:陀螺旋轉起來重心偏向哪一側呢?這種旋轉技術,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步槍膛線的特殊構造有什么作用?子彈飛行時旋轉起來為什么方向不容易偏離?語言越是樸素,學生越容易接受.再設問一個個樸素的問題,能使課堂層層推進.如果用一些專業術語講課,會讓課堂非常尷尬.
三、課程安排適量適度
科學課程雖然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幫助,但是安排過多也會分散學生的學習精力,影響教學效果.一般情況下,一周安排一次即可,并且每次課程的時間以30分鐘為宜.初中學生的心理因素和身體特點決定了其在一次活動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難超過30分鐘.既然時間不長,就應該把內容安排得緊湊一些,并且要避免學生一知半解地離開課堂.
四、課程形式要視效果及時調整
在舉辦課程時,往往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可能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教師要盡量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解答.有趣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在這方面有所了解的,既然學生在測試老師,倒不如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
例如,在一次課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在蓋大樓時,怎么讓大樓豎直呢?我說用重錘線.重錘線在什么地方?我看學生有備而問,就把時間讓給了他.原來他知道,建設中的大樓中心留有一個洞,懸掛著重錘線,這是樓房的坐標點.另外,還有衛星定位器,精確度達到毫米,所以每一個梁的位置分毫不差.這個學生的家長是建筑工程師,所以學生在這方面比老師了解得多.這一次的課堂形式,轉換得十分成功,學生得到了同學的羨慕,教師也獲得了新的知識.
五、課程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集小流而成江河,把每一個人的發現匯集起來,就是一部百科全書.
例如,在一次課堂上,我指出:我國宋代沈括發現了磁偏角,這比西方早500多年.這時學生提出疑問:古人是如何發現磁鐵的?他們都把磁鐵用在了什么地方?他們是怎么造指南針的?沈括怎么發現了磁偏角?我當時就布置任務:今晚的作業就是搜索答案.第二天,學生搜索的結果讓我吃驚,也讓我再次感覺到自己知識的貧乏.
1.磁性的發現
《呂氏春秋》:“慈石召鐵,或引子也”;《淮南子》:“慈石能吸鐵,及其于銅則不通矣”,“慈石之能連鐵也,而求其引瓦,則難矣”.
2.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史記·封禪書》說漢武帝命方士欒大用磁石做成的棋子“自相觸擊”;《椎南萬畢術》:“取雞血與針磨搗之,以和磁石,用涂棋頭,曝干之,置局上則相拒不休” .
3.磁性的應用
(1)用于戰爭.《長安志》:“東西有閣道,壘磁石為之,著鐵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過.”《三輔黃圖》“磁石門,乃阿房北闕門也.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止,以示神.亦曰卻胡門.”
(2)用于醫學.《史記》中有用“五石散”內服治病的記載,磁石就是五石之一.晉代有用磁石吸出體內鐵針的病案.到了宋代,有人把磁石放在耳內,口含鐵塊,因而治愈耳聾.
(3)用于導向.《鬼谷子》 “鄭子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萍洲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4)用于屏蔽.《廣陽雜記》:“慈石吸鐵,隔礙潛通.或問余曰:‘慈石吸鐵,何物可以隔之?猶子阿儒曰:‘唯鐵可以隔之耳.其人去而復來,曰:‘試之果然.”
4.指南針的制作
《武經總要》“魚法用薄針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鉗)鈐魚首出火,以尾對正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
5.磁偏角的發現
《夢溪筆談》“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這次課程是古漢語的文化熏陶,是中華璀璨文明的傳承,是民族自豪感的又一次激發.
社團課程,既是日常課堂的補充和延伸,能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又是一個交流的舞臺,能把有共同愛好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進行切磋和綻放才華,還是一個傳播科技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以前總感覺,準備一次科普課程非常困難,主要是因為需要的知識不易獲取.在互聯網時代,這已經不是難事.在網上查資料非常便捷,有文稿、有視頻、有動畫、有音像,應有盡有.
以前總認為,通過書本獲取的知識,才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在網上搜索是一種投機,這種觀念已經過時.利用互聯網是一種捷徑,是一種共享.
希望物理教師以科普為己任,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自己的社團課程辦得豐富多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