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嬌
【摘 要】德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目前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絕大比例的現狀,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問題更加關系到國家的未來。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學校對德育教育的不重視,社會環境對德育教育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對德育教育的厭倦等方面。但是盡管面臨很多困難,但還是可以通過改善德育教育環境,以學生為中心,實踐與課堂相結合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動等方式加以應對。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現狀;應對策略
德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德育教育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要求和階級需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教育影響,并將社會公認的思想和道德意識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計劃地傳授,從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對于目前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絕大比例的現狀,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問題更加關系到國家的未來。
一、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振興中華民族,就必須將道德修養的教育從小學生做起,將文明古國的靈魂繼續發揚下去,教育出擁有優秀中華民族的棟梁。農村小學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小學是學生品德的形成階段,小學作為一個極易受到各種思想影響的階段,在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讓孩子在心里接受它,而且這一階段,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古人所云“三歲看老,百歲瞧小”,早已道出了這一時期的重要性。在這一時期及時的進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魯迅先生說過:“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孩子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小學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教師應該抓住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
二、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現狀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德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結合幾年來德育工作的實踐,目前農村小學生道德狀況從總體上看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響,現在的小學生特別是農村小學生在道德認識和行為養成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學校對德育教育的忽視。農村小學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忽視主要原因在于師資力量不足和德育教師知識欠缺。大部分農村學校將“主科”作為學生培養的主要課程,這就使得德育課、體育等“副科”成為只在應付上級檢查時才會開設的形式課,自然使得這些科目的老師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需要。即便是一些學校配備德育教師,但多是因為年齡大、知識體系老舊、“主科教學能力不足”等原因從“主科”崗位退下來的非專業教師,由于其缺乏德育教學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必然成為阻礙德育教育開展的另一個障礙。
其次,社會環境對德育教育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媒體走進人們的生活,而社會上崇拜金錢和權力的聲音被小學生所吸收。這些聲音逐漸削弱他們對德育學習的動力,他們會認為只有學好知識才會獲得金錢和權力,從而忽略了德育素質的學習。另外由于小學生還沒有形成牢固的、正確的對社會問題的認知能力,所以,隨著小學生對互聯網的接觸,網絡上傳播的一些暴力和黃色信息讓小學生對于道德的認識逐漸模糊,因此更會導致少年犯罪率的升高。不僅僅是社會環境,家庭對小學生的影響也十分深遠。現在很多農村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人過度的寵愛使孩子形成強烈的自私心理。生活中遇到事情都要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禮貌和自律意識。而父母又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略了道德教育。
第三,學生自身對德育教育的厭倦。目前德育教學方式單一,很多小學以品德課的方式獨立于其他課程學習開展德育教學,不能完全的滲入到整個小學學習階段的各個環節。而課堂教學普遍采用模范教學法、說理疏導法、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評價法。這些方法對于小學生而言過于單調抽象,即便是榜樣示范法中教師現有教材案例距離學生較遠,實際示范作用有限。
三、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應對策略
目前,基礎教育正逐步從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轉移到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然而,德育教育作為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創新。
一是改善環境,為德育教育奠定基礎。首先要營造文明良好的教學環境。這里所提到的環境包含學校文化環境和學校自然環境兩部分。學校文化環境是實現德育教育的軟基礎,體現在校風校訓、學習風氣、班級風氣等方面。校風校訓一直為德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氛圍;班級風氣相比校風校訓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強烈。因此學校應深入發現、發揚學校的優良學風、以及優良的班風。另外校園自然環境是校園環境的硬件,包括學生學習、活動的場所,優美整潔的學習環境對于陶冶學生的品行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有機結合社會、學校、家庭,創建和諧的德育社會環境。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一個長久的、系統工程,因此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學校與社會、家庭之間相互協作,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環境氛圍,一種良性的循環,為學校開展德育的創造良好局面。
二是以人為本,拓展德育教育途徑。農村小學的德育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善于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成新的德育內容,積極試探多樣的教育方式。要著重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現實生活狀態,領會學生的品德基礎是在哪種現實生活中形成的,然后幫助學生確定可行的發展目標,尋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辦法。除此之外小學德育教師還要真切地把握學生在生活中的壓力和恐慌等情緒發生的誘因,并能夠準確把握學生品德教育的最佳開展時間。針對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指導、幫助,最后在幫助學生適應生活的同時,理解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基礎。因此,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就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現實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為途徑開展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是課內課外相結合。相比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將施教的場所局限于教室內,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教育全部的行為。所以要想改善德育教育現狀就要將以管制型和灌輸型為主的德育模式改變為以“重在實踐、結合課堂”為宗旨的教育方式。做到“三融合”,即“以學生為中心”與“依校規治校”相融合;“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相融合;“學校培養”與“社會、家庭熏陶”相融合。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競賽活動等讓學生接受鍛煉,在實踐中達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從而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同時,在開展實踐鍛煉時,教師還要注意放手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活動中,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利用實踐鍛煉的機會提升其德育素養。
總之,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向前發展,小學生將成為國家的發展動力來源,所以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他們成為國家發展動力的基礎。我相信隨著德育工作的不斷深入,學校、家長、社會都會行動起來,把孩子真正培養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何立信.淺談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中國校外教育[J],2015(11)
[2]繆瑞麗.淺談小學德育管理.科學導報[J],2015(6)
[3]秦文娟.淺談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策略.中國校外教育[J],2014(29)
[4]韓偉東.淺談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小學德育教育[J],201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