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給“問題學生”一點時間,“問題生”的轉化像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這需要老師的耐心,堅持,寬容和尊重。這個過程雖然艱難,生命卻會因此而綻放精彩。
【關鍵詞】青春期;問題學生;時間;等待
在今年的教師節,我收到了一封意外的郵件:
“老師節日快樂!我是小成,我現在在天津讀高職,初中的我年少輕狂,叛逆的非常可怕,老師如果當初沒有你,沒有袁老師、李博老師和學校給過的那些機會,可能我就是另一個命運吧!現在想想那些包容和管理真的難得可貴,老師謝謝你?!?/p>
其實正是寫信的這個孩子小成教會了我,對“問題學生”多留一點時間,讓他們慢慢成長。
2010年我剛從師范大學畢業,一入職便接任了班主任工作,記得那一年12個班,5個英語班和7個非英語班。意料之中,因為我們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身上寫著“沒經驗、不可靠”所以我們都帶著非英語班。而這些班自然聚集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當時我就覺得運氣不好,遇見這么多問題的孩子,隨時間推移,在班主任工作中接觸的學生越來越多,回想來當年的我是幸運的,這群“問題學生”,他們才是我工作中最好的“師傅”。
英語班和非英語班的差距從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試就展現出來,一直到2013年中考在學校前十中英語班幾乎包攬全部名額,當年高中錄取率我班的是65%,而我任課的英語班錄取率卻達到了98%。差距很明顯,那么產生差距的原因無非在于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至于老師我們確實沒有經驗,很多問題都意識不到,比起有經驗的老教師我們在管理能力上差的很多;至于學生自己的差距,不是他們上初中決定的,而是許多學生踏入初中之前便在個人素質上產生了差距。
其實英語班和非英語班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罷了,而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非英語班”的學生。
現在我們談一談寫信的“問題學生”小成。他是我上班第二年轉來的學生,當時是初二學生正處于青春的叛逆期,各方面都在迅速發育并逐漸達到成熟,而心理得發展卻顯得相對平穩,這造成了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殊矛盾,使他們面臨一系列的危機,所以這個階段的班級管理工作很難。而小成的到來無疑讓我的管理更加困難。
小成轉學的原因很簡單,是在原學校嚴重違紀,迫于無奈才來的,可他的桀驁不馴也超出的我的意料。上課不聽課、睡覺、玩手機都是家常便飯,放學了不是和社會上無業人士一起混,就是上網吧,后來警察來學校把他帶走,我才知道這孩子還打群架……
一次,兩次,每次他都告訴我“老師你別管”。終于,我下定決心要找他好好談一談,也是這一次談話讓我知道了,他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上了初中才同父母一起生活,母親沒有工作在家沒有地位,父親脾氣不好經常對母親動手,再加上小學基礎很差,初中上課他聽不懂,坐在教室很難受,所以上課專心聽講,回家認真完成作業基本不可能,小成在家感受不到親情,在學校由于作業不好,紀律不好經常受老師的批評,對于我嚴厲地斥責,他覺得我像“馴獸師”,我越壓制他越反抗,主要他覺得我是女老師,他不怕,所以這些管教對他已經沒有用了。
這一次談話過后,我決定改變策略,不在嚴厲的對待小成了,在學校我依然要檢查他的作業,檢查他的背誦,只是不像之前那么苛求。上課睡覺,我過去拍拍頭,提醒一下,問一句“昨晚沒睡好?”作業錯了拿小棍象征性的敲敲他,慢慢的小成也有了細微的變化??墒且淮握勗挷⒉荒軓氐赘淖円粋€孩子,不久任課老師開始反應“小成不寫作業”、“小成這節課沒來”、“小成帶你們班好多人抽煙”……我覺得自己真倒霉,怎么攤上了這么個問題學生,每次聽到這些報告后面對小成時,我自己都要先調整情緒,“小成,又惹什么事了?”每一次小成惹完事,我們都會在學校的操場聊很久,他說的越來越多。
在上初三的時候,馬上就要參加中考了,小成又一次因為打架被派出所帶走了,這一次性質十分惡劣,他帶人把一個網管打的渾身十二處骨折,學校給小成處分,留校查看。學生科的老師找小城成談話,跟家長接觸,這樣下去孩子是不能上高中的。這一次小成害怕了,“老師,我想上學,你幫幫我”其實小成有很多優點,知道的知識很多,也寫了一手好字,對待同學講義氣,真誠!班里同學都很服他,要是父母好好培養,他絕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這一次學生科老師對小成進行了嚴厲的教育。最后小成還是參加了中考,他的成績勉勉強強升高中。在高中小成成熟了很多,因為基礎差,他轉去學體育特長,他告訴我很后悔自己初中抽煙,把身體搞壞了,也問我“老師,我初中怎么那么混蛋?”
班里小成的存在確實給班主任工作帶了很大的麻煩,他帶著其他學生逃課不上自習,帶著其他孩子抽煙,我是班主任,自然很頭疼。而班里其他同學的家長也會找我說小成帶壞了他家的孩子。我在想如果我們也像上一個學校一樣讓小成轉學,或者在他一次次惹禍后孤立他,漠視他,逼著他不來上學。這個孩子會怎樣?小成上高中,上大學一直都在跟我保持聯系,他后來告訴我,每次他犯錯我對他的態度讓他特別不好意思,所以他就盡量不在學校惹事,而且班里有同學搗亂他會去管理,包括在初中畢業的時候學校要修新樓,我們要搬實驗室庫房的東西,都是小成帶著班里同學完成的。
這件事過去了很久,但是一直影響著我,“英語班”的學生是少數的,他們一般都有比較好的家教背景,父母文化素質相對比較高,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孩子有很多學校以外的時間,這些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報一個特長班,輔導班,假期也會帶孩子出去旅游增長見識。而“非英語班”這些家長往往自己的文化就很低,每天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放學回家接觸到的人群也都是社會忙于生計的,有些家長有教育意識,但是沒有方法。所以“非英語班”出現的問題學生就要特別多,可這些都不是孩子的本意,他們家長的差異、他們個人的差異,在初中之前就已經確定,而我們作為這些孩子的班主任,唯一能作的就是給這些孩子一些時間和機會,慢慢的轉化,這個過程任重道遠,就像破繭成蝶的過程,即便時間很長、過程艱難,只要堅持總有一天他們會綻放生命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萬瑋.班主任兵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朝霞.給教育留一點時間[J]. 班主任,2014(2).
[4]代福鑫,孟祥萍.推開“問題生”那虛掩的門[J].班主任,2014(2).
作者簡介:
徐星(1987.9~),籍貫:甘肅嘉峪關,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二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