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傳統廣播電臺的弱勢逐漸顯現出來,這是一直以來所有廣播工作者都關注的話題。而現當下傳媒市場無處不競爭,讓廣播電臺突圍創新,融入新媒體時代勢在必行,本文將針對此話題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廣播電臺;新媒體時代;突圍創新
一、融合網絡,突破廣播節目播出的時間
1.傳統廣播電臺播出的時間分析
眾所周知,傳播廣播電臺按時刻點規律播出,每一檔節目都有其固定的播出時間段。這直接導致聽眾聽廣播的時間自由受到極大的限制。由此可見,傳統廣播給予聽眾的參與感極低,讓觀眾被動地接受者廣播信息。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之際,傳統廣播開始受到威脅,因而傳統廣播電臺網絡化的趨勢亦十分明顯。
2.由傳統電臺向網絡電臺的轉化具體方式
(1)實時播出和點播播出相融合。實時播出和點播播出是凸顯聽眾被動性與主動性的兩個方面。中國廣播電臺具有多年的傳統無線廣播制作、控制、分析的經驗,因而保留傳統廣播實時播出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價值。通俗地講,聽眾如果對某一節目喜愛有加,可通過互聯網進行點播獲取,而不受傳統廣播的時間性限制;另一方面,在開車、步行等需要出行的情況下,實時播出只需一觸開關,無需選擇,具有隨機性,且又適應出行的需求。
(2)直播收聽與回顧收聽相融合。聽眾在傳統廣播電臺需回顧收聽只能依賴于廣播電臺的重播,而重播概率的參比值只有依賴于分析直播的收聽率。傳統電臺無法準確獲取聽眾的意愿,使得重播受限。其次,傳統電臺傳播信息的介質以音頻為主,使得形式單一。
然而網絡電臺的回顧收聽可以互聯網為載體,根據聽眾需求即點即播。同時,聽眾可發揮網絡優勢對電臺節目進行評價甚至參與討論,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電臺也可因此獲取電臺節目質量評價的信息,從而進行及時的改進,形成良性循環。其次,網絡電臺實時節目具有線性傳播特性,聽眾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隨時中斷、回顧、反復收聽等操作。同時,網絡電臺可獲取除音頻之外的多種介質,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
二、融合技術,突破廣播節目播出的方法
1.傳統廣播節目播出的方法分析
傳統廣播節目的播出在無線頻率及線性傳播兩個方面具有明顯的稀缺性,這直接導致了其信息的傳播量與傳播途徑有限。通俗地說,傳統廣播節目因信息選擇及傳播有限,不能跟上新媒體時代信息更替的速度。
2.融入網絡技術,調整節目播出業務模式
(1)融入語言綜合化技術,邁向國際化道路。多語言綜合傳播,是國際電臺發展的趨勢,中國國際電臺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經驗充足,只需融入互聯網技術,進行跨國傳播。據調查,國際網絡在線電臺目前由三套24小時全天直播的節目。這項突破能夠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聽眾伴隨收聽且隨時參與討論的需求。同時,多語言化播出將電臺推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平臺,吸引更多海外華僑、漢語言文化愛好者等國際聽眾。
(2)融入網絡延伸閱讀技術,推動全民參與。筆者經過近幾年的統計調查發現,很多聽眾選擇在起床第一時間聽網絡電臺,繼而伴隨上班路途以及工作過程中。針對電臺播出內容中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會參與網絡討論,一般在下班后退出電臺。由此可見,網絡電臺的便捷性直接增加了電臺收聽率。電臺一線工作者在運用網絡電臺的同時,還可在電臺節目下放傳送節目經典內容的文字部分,例如所分享歌的歌詞、所分享的文章段落或者該期嘉賓的發言等等。讓聽眾在聽節目的同時可以參與閱讀,從而更清晰地獲取電臺播出內容。
三、融合理念,突破廣播節目播出的形式
1.傳統廣播節目播出形式的分析
傳統廣播電臺從上世紀中期開始發展,其首先在一些發達國家逐漸普及。隨著廣播電臺的逐漸傳播,開始出現分化。不同專業領域的電臺也在此期間競相發展,我國在上世紀末期才開始電臺節目的專業分化。其播出形式單一,多由電臺主持人一人唱獨角戲,聽眾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隨后移動電話的普及,才將電話點播帶入廣播節目的播出形式之中。然而在大多數聽眾的印象里,傳統廣播電臺節目形式只有唱歌、聊天。如果現代廣播將其融合并發展多樣形式,亦可以在新媒體時代占據一席之地。
2.融入公眾發展理念,創新廣播節目播出形式
(1)突破一般性形式,引起社會共鳴。廣播節目面向公眾、面向社會,就應在創新的基礎上,引起社會的共鳴。在當今新媒體時代,各種媒體競爭激烈,如何將一個公眾性的節目做得有特色,吸引更多的聽眾,就應突破一般性的形式。除了音頻節目播出外,電臺還可以通過選擇節目話題相關的圖片、文字甚至電臺制作的特色flash,并將其上傳至網絡電臺的網站上,促進聽眾對節目內容的深度挖掘。設置節目下載緩存的功能,滿足聽眾在沒有網絡時對節目的需求。
(2)改進一般性形式,拓寬聽眾視野。在傳統電臺節目唱歌、聊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筆者具體觀念如下:將支持人與聽眾通話的聊天形式更替為同時期有影響力人物與聽眾的聊天。而聊天的形式則是聽眾通過網絡進行文字發送,所邀嘉賓通過觀看“彈幕”而與聽眾產生互動,從而增添聽眾在節目中的參與感。這種節目形式與當今網絡上的“網紅直播”很相似,但具有正能量或高水平的節目卻少之甚少,因而,此形式可為廣播電臺突圍創新的佳選。
總而言之,廣播電臺網絡化的發展逐漸步入正軌,亦具有逐漸專業化的趨勢。其要想突圍創新亦應提高對網絡電臺人才要求。汲取傳統廣播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入創新理念,調整節目播出形式,實現廣播電臺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健.《傳播廣播與網絡電臺——從網絡電臺看國際臺傳播方式的調整》,出版源:《國際廣播影視學刊:專業版》,2009年第1期(13)-(17)
[2]顧先斌.《讓傳統廣播發出時代的聲音——談信陽電臺今年的宣傳報道策劃》,出版源:《中國廣播》,2010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