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立蓉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科,隨著社會及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難以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力。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創造和諧教學環境,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中,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能力 培養策略
當今世界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然而歸根到底還是在于人才的競爭,所以未來我國想要在國際上立足,就必須不斷培養創造性人才,而這源于基礎教育。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而加強數學教育,培養數學創新能力,是發展智育的重要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間和自主探索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活躍性,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在增加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能力。
一、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僅課堂上對數學的一般基礎了解。這樣,學生會產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不斷在觀察、思考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比如計算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心算則是重要的訓練方法,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在黑板上寫出“4(?)(?)=12”這道題,第一空是運算法則,第二空是要填的數,然后讓學生搶答來完善算式,那么所有的學生就會努力地開動腦筋,全面調動自己的數學知識,運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來得到答案,有的會填“*”和“3”,有的會填“+”和“8”。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后,老師繼續深入講解計算每道題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就會非常有興趣聽課,并且會利用課余時間練習心算,并會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心算的方法,再努力學習和鉆研,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二、創設數學教學情景,提高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沒有任何的束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創造想象的奇跡。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而創設情景,有利于將學生的單向思維變為全方位的立體思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感興趣的方面創設情景,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一道簡單的應用題:四年級的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3/5,女生比男生少8人,問四年級男生人數為多少?同學們運用列未知數解方程可以很快地解答出來男生人數為20人。對于一般的學生而言,這道題已經結束,然而在數學情景里,這道題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有的同學在解題過程中會設男生人數為X,最后解出來女生人數為“X=20(人)”,所以女生人數為“20-8=12(人)”,而五年級總人數為“20+12=36(人)”,那么女生是男生的3/5,則男生就是女生的5/3倍,如此一來,這道題里面幾乎所有的數量關系都已經被清晰地列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而遇到類似的題目,無論如何改變,都會很輕易地解答。
三、樹立問題思維意識,培養創新精神
問題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及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發問是學生動腦的結果,也是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的重要表現,它是學生自主思考的一個重要過程,只有學生發現了問題,有了疑問,才能夠圍繞問題去思考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明確“問題——探索——結論”的方法,并且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問機會,不斷增強訓練,反復強化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去主動思考,發現教學法過程中的問題,并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
比如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會涉及到運算法則的運用,而且這也是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基礎內容,對于以后的計算、應用非常重要,因此應當加以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中的購物來舉例。如“小強有20元錢,去書店買書,書的價格是17元,請問小強的錢夠嗎?”這個題的解題重點并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應該用哪一種運算法則的問題,小學生都常買東西,也知道20元買17元的東西是夠的,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卻有部分不知道怎么來計算,所以在他們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加以分析:小強有20元,書17元,所以小強要給老板17元,那么小強手中還有多少錢?學生回答到3元,那么這3元怎么得來的?就應該是20元減去給出去的17元,所以還剩3元,那么有剩余說明錢是夠的。通過這樣分析,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了驗證,也感悟到了數學的意義。
四、提供學生實踐空間,提高實踐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去創造有新意的動作方法,從而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例如在準備活動中的徒手準備操,讓學生創新出與教師不一樣的操;在各類數學小比賽中,自己創新出比賽的規則,注意事項;在游戲練習中,創新出游戲的其他方法,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比如:小王以1米/秒的速度從家里走到學校,比以2米/秒的速度從學校跑到家里多花10分鐘,問小王家距離學校多少米?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里面需要涉及到單位的換算、未知數等,當學生將結果算出來后,可以兩地距離為1000米,小王走要用25分鐘,跑要用15分鐘,然而我們聯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將題目進行改變:由于小王出門較晚,先走路程的1/5,然后跑步去學校,問一共花多少時間?雖然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但是它卻與學生們的生活相近,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避免遲到,于是他們非常有興趣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將生活隨時編成題目,又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讓學生感到了數學的魅力,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之,傳統的教學已經無法適應發展的需求。數學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不斷創新,在學習中取得更高的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潘廣芹.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
[2] 董德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
[3] 田長菊.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