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芳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部分特別強調“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教師應把美育教育作為突破口,把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作為關鍵點和落腳點,讓藝術教育類常識課程回歸美育。以自然之美滋潤學生自然成長、以生活之美啟迪學生自己成長、以藝術之美促進學生自由成長、以崇高之美引領學生自覺成長。
關鍵詞:藝術教育;現狀分析;人文素養;審美素養
葉圣陶認為,“美育正是幫助學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質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深化教育領域改革部分,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要求站在黨和國家層面高屋建瓴地對提高國民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校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質方面現狀,教師應怎樣堅持和踐行呢?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是對藝術教育重視不夠。以音樂課、美術課為主的藝術課的開設還不正常,不少學校尤其是村小仍然把音樂課、美術課看成是可開可不開的副科。盡管是在課表上體現了規定的音樂、美術課時量,但在教學中,有常常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課、自由課,或者被語、數等“主課”占用,更有的干脆讓學生自習,教師則承擔著一個“看課者”的角色。
二是專業師資嚴重匱乏。當前,農校小學由于學生員額偏少,教師編制就少,導致教師教學任務繁重,難以安排專業的藝術教師,如我鎮22所完小,只有兩所完小配備了音、體、美、英專職教師各一人,每位教師要擔任全校23個教學班、近千名學生的教學工作。因此藝術活動課、藝術學科拓展課的開展受到限制。加上在農村中小學教師中,大部分教師來源于民辦轉公辦和招工招干等,且年齡相對老化,觀念陳舊,思想封閉,對音樂、美術等藝術專業知識知之甚少。
三是教學評價重視不夠。在教學評價上,由于中小學對藝術教育不受重視,把藝術類課程看作“雜課”,沒有建立藝術教育的評價、測試體系和激勵機制,作為藝術類的教師,沒有單獨進行專業考評,教師晉職晉級上相當比較困難,以致于教師的教學無壓力,無動力,應付了事。
四是學生家長認識不夠。在農村,絕大多數學生家長思想封閉,觀念陳舊,文化素質低,知識面窄,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只關心孩子語數等“主課”的學業,認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畫家的“料”,音樂和美術,孩子學與不學,教師教與不教,沒有多大關系,以至輕視甚至于阻礙孩子學習音樂和美術。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了學校美育教育的效果,制約著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五是藝術教學設備嚴重短缺。農村中小學藝術教學設備的配置,雖然在“普九”、“普圖”、“普實”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學校管理不善,使用不當,導致藝術教學設備損毀、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不能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有些學校的藝術課因為沒有設備,無從開展。
二、改進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對策探要
一是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政策層面支持。當前,作為農村中小學,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解決師資問題,確保農村有充足的教師,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通過提高各方面的綜合待遇水平,來提升崗位吸引力,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優秀教師愿意在農村地區長期從教。建立教師動態管理機制,既要解決好“入口”問題,又要解決好“出口”問題,逐步完善教師退出機制,實行彈性退休與自主選擇。保證教隊伍的知識不斷更新適應新的教學任務。同時,加大在職教育培訓力度,從中小學中選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質好,并具備一定音、美知識的年輕教師到師范院校進行專業學習培訓,充實音樂、美術教學力量;對邊遠地區、師資較緊張的學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訓方式,聘請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學專家授課,使教師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較系統、較實用的專業知識。
二是從規范制度入手,開展好藝術課。柏拉圖說,“藝術是教育的基礎”。因此,在統一使用教材的情況下,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特點,落實課程原則,安排好音樂、美術教師。與此同時,要把重視藝術教育這項工作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一項指標,作為每學期教師教學常規工作檢查的重要內容,并經常檢查督導,以保證音樂、美術等藝術課教學落到實處。要大力加強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在藝術課中的運用,促使教學內容更形象、更直觀,如精心繪制板報,設計圖案、書簽,精心制作手工等。教師應抓住鞏固“普九”成果的契機,進一步促進學校的硬件建設,利用有限的教育資金,購置各類音、美教學器材,使學校的音、美器材配備上規模、上檔次。盡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條件,自制部分教學用具和器材。
三是從提高審美能力入手,把美育教育貫穿于全學科的教育中。美育是隱于各個學科的教育。每一門學科盡管研究對象有所不同,但每門學科所展示學科的知識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無時無處不在,給學生以啟迪和激勵。在美育中要求整齊清潔,美化環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體育的開展,通過各學科的綜合教育,培養公民的道德價值。通過審美價值促進道德價值的形成,培養出某種程度的自覺定向,用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藝術形象中的先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動來感染受學生,廣泛開展藝術活動課程,豐富學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高尚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
四是從發揮農村優勢入手,提升學生的審美觀點和人文素養。農村孩子雖然在經濟條件等方面不及城市孩子,但農村美育教育也存在著許多優勢。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讓農村美育教育有著無限就地取材的機會,例如藍天白云、山川河流、端午節、元宵節等富有強勁的藝術生命力,這些都給農村美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作為農村美育教育的執行者,我們就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尋美,在取材中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在傳承傳統文化中享受美,讓學生盡情去描繪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及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并以此來激發學生感受美術的活力與趣味,只有這樣,農村美育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改進美育教學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態度。一方面發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來啟迪學生,培養學生“高大上“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幫助學生提高藝術素養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生活品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小學教育學》美育.考試吧教師資格考試網
[2]審美教育書簡.百度百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