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華
摘 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動感教學課堂模式的推行,為我們找到了新的路子,“125”模式的普及,催化了師與生的活力。按照這些同行實踐出來的方法,我們的教學有了一些起色,經過兩年的摸索,孩子們基本上能夠“動一動”了,但是離真正“活”起來還差得好遠。為什么有些孩子總不能像別人一樣一點就透,一說就動?為什么有些孩子總是不夠大膽、積極地表述自己的見解?方法有了,路子也引了,而有的學生的表現卻還是停滯不前?必須重拾回孩子們的“愛現”之心,著重培養孩子們的表現力,讓農村英語課堂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農村;課堂教學;小學英語
我作為農村小學的一名外語教師,而且是非專業的英語教師,在自己付出了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努力來教學的同時,總是不免感嘆。孩子們熱熱鬧鬧地學,轉身就忘了,浮于表面的東西太多,日積月累,到最后終歸效果不好。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從最初的熱鬧歸于沉寂,大膽、積極、自信滿滿變為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言之無物,不明所以,有些孩子甚至從開始上課“呆”到下課。大多數課堂都是教師催一催,學生動一動的老路子,甚至到了五六年級,教師雖百般努力,使盡渾身解數,學生還是動都不愿動。面對這些,我們不由得感慨: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學習熱情日漸消退?是他們不思進取,還是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上真的太無力?
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課堂沒有真正“活”起來。我們的英語課堂必須“動”起來,不能再保持沉默,一定要打破這潭死水。武鳴區“動感教學”的課堂模式的推行,為我們找到了新的路子。隨因著“125”模式的普及,它催化了師與生的活力。按照這些同行們實踐出來的方法,我們的教學也有了一些起色,經過兩年的摸索,孩子們基本上能夠“動一動”了。但是離真正“活”起來還差得好遠。
思來想去,我終于發現,一些孩子習慣了被動地接受知識,已經失去了“愛現”之心。不難發現,農村小學的大多數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存在這三種形態:一是羞于表現。對于這些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們一步一步向前走。二是不敢表現。這些孩子不敢表現的原因大多是怕說錯了惹來同學們的嘲笑,面對這些孩子,引一引,經常表揚一下,慢慢地他們也就敢了。三是不愛表現。這些孩子不是不大膽,只是從心底里不愿去表現,而我們卻不能硬推著拉著他們去表現,搞不好會適得其反,反而使他們越來越厭惡英語課。表現力也是一種競爭力,在人的能力結構中,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表現力。沒有表現力,孩子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就得不到自由發展。那么,我們在課堂中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表現力呢?結合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能表現”
恰當的課堂活動設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能啟發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去獵取知識,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要注意,不要使課堂教學由“滿堂灌”變成“滿堂問”,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充分表現。一般而言,教師設計的提問或活動的目的是順利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當個別思維活躍、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回答到位后,教學往往都會迅速轉入下一個環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的覆蓋面,讓大多數學生得到語言思維訓練,特別是那些有語言障礙的學生,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說話機會。
因此,結合小組合作式學習實踐,我精心設計了一些由難到易的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各個小組成員由小組長組織學習,分配匯報任務。一節課下來,幾個活動的設計幾乎有一半的學生可以有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當“表現”“愛現”成了日常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們不管原來是羞于表現、不敢表現還是不愛表現,都會慢慢地改變這些心理負面情緒,在能表現中逐漸重拾自己的表現力,在競爭與合作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注意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會表現”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方法的學習也是小學生學習英語能力的重要內容,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特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訓練,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動情。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力的發揮可體現在看、想、問、讀、說、寫、議、評、改九個方面,每一方面的具體操作都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方法指導。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看書時,就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讓學生盲目地瞎看。“眼到”是讓學生留心每個詞句的運用,“手到”是讓學生動手劃出有關的重點詞句,“心到”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記。
因為我接手的學生各科學習基礎方面很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使設計的學習過程從易到難,形成路子,從單詞的拼讀、拼寫到連詞、說句,再到看圖拓展說句練習都有章可循。孩子們因為有了統一的學習路子,從開始上臺匯報時的嗑嗑巴巴,到越來越純熟,越來越大膽。基礎差的學生由于得到基礎好的同學的幫助,漸漸地做到了眼到,手到,心到,由看、聽、說、讀逐漸拓展為寫。
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會表現”,我們的課堂終于有了新氣象。雖然孩子們的英語知識水平還是在起步階段,但是,如果他們真的在課堂中“會表現”了,相信他們一定能以最快的速度迎頭趕上。
三、動靜相宜,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愛表現”
只有“會表現”還不行,還得“愛表現”,才能保證英語課堂“活”力十足。語言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只有師生雙方和諧默契,才能使英語教學保持暢通和協調。教師的教學藝術、民主作風等是實現師生和諧默契的重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使學生愛學習,愛表現。比如安靜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專心聽課、細心思維和完成作業;爭辯熱烈的氣氛有利于學生思維活躍,愉快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英語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動感課堂課改教學模式的推廣使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時間與空間得到保證,課堂氛圍民主、活躍。剛開始時孩子們一個個忐忑不安地東張西望,想說不敢說,甚至不愿意上臺。在幾番鼓勵、多次表揚、屢次示范之后,終于每個人都開了口。可是,孩子們膽子大了之后,問題也隨之而來。起哄者有之,挑毛病者有之,課堂氛圍一度難以調控。我再次體會到,良好的學習氛圍必須動靜結合。臺上動得,臺下靜得,動靜相宜,這才能讓每個孩子體驗到真正的成功,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愛表現。因此,我再次從孩子們的表現出發,做到有的放矢:表現好的,褒揚之;出差錯了,適當修正。給每一個孩子評價他人的機會,使孩子們體會由他人評價時的心情,真正讓孩子們了解他人的心態,向他人講述自己的心情,從平等、民主的交談中領會傾聽的重要性以及給予他人表現機會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意見的重要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愛表現的,可是我們還是要費心力再次培養他們的表現力,小心翼翼地保護他們“愛現”的心,想想未嘗不是我們教育的疏失。我愿意為改變這種狀況付出我的心力,努力去糾正,努力去改進,相信孩子們終有一天也能夠自信滿滿地站在他人面前敢現,會現,愛現。
參考文獻:
[1]李淑艷.讓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活”起來[J].學周刊,2011(8).
[2]龐恩萍.讓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活”起來[J].新校園(上旬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