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春
摘要:將教學活動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使學生不但學會了怎樣去學習,更體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數學之間那種無處不在的聯系,懂得“生活處處有數學 ”的道理。學生在這情景之中,激情滿懷,盡情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數學與生活就在學生的學習中融為一體了。這樣與生活的“對話”, 讓數學教學有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也讓孩子有了更多屬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講臺。這就驗證了這樣一句現代數學教學理念: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于語文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學生
一、聯系實際,引發學生的興趣
眾所周之,小學生的思維受成長所限,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培養其興趣,尤其重要,特別是抽象的數學問題,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點,結合實際,引發興趣,為他們搭建認知橋梁的方法就顯得較為重要了。
二、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教學中設疑,提高學習興趣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懸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設置適當的懸念,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學習應是兒童自己的實踐活動。小學數學教育應真正地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發現、探究、認知和掌握數學知識。充分利用活動課和課余時間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調整等過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后,提出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與“一半”的關系呢?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同學們經過充分討論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不可能存在“2倍”與“一半”的關系。但如果它們的面積和底一定時,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幾倍或他們的面積和高一定時,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邊形底的幾倍。這樣引導和討論,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的掌握。
四、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興趣。
“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過程中,只有自己親自動手做一做,才會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如分一分、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來源與發展,體驗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愉。同時在教學中,我還提倡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善于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在小組交流、合作中達到共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積木”活動中,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教師再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了創新意識。在“隨意拼”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各種實物和立體模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拼出了火車、大炮、坦克、長頸鹿、機器人等物體形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使學生在嘗到學習樂趣的同時,又激發了求知的欲望
五、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探索創造答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習慣于單一思維,而對多向思維還不習慣,教師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導對于一個問題要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慮。這也就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在小學數學中到處可見,它也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在小學數學中應用題的條件不變,變問題,問題不變,變條件,一提多解等都屬于發散思維類題型。在解題和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靠單一思維去考慮問題,就會遇到困難。碰到困難后帶著問題去聽課則會在老師的講解下順利解決。這看似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事實上,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并沒有起多大的作用,教師應該繼續因勢利導,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培養他們在解決問題中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endprint